摘要 | 第2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7页 |
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9-11页 |
一、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二、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一、国内研究状况 | 第11-12页 |
二、国外研究状况 | 第12-13页 |
第三节 研究思路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13-15页 |
一、研究思路 | 第13-14页 |
二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14-15页 |
第四节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创新点 | 第15-17页 |
第二章 基层食品安全“网格化”监管的理论分析 | 第17-23页 |
第一节 基层食品安全“网格化”监管的核心概念界定 | 第17-20页 |
一、网格、网格化及网格化监管 | 第17-18页 |
二、食品安全与食品安全监管 | 第18-19页 |
三、基层食品安全“网格化”监管 | 第19-20页 |
第二节 基层食品安全“网格化”监管的理论基础 | 第20-23页 |
一、公共产品属性理论 | 第20页 |
二、政府监管理论 | 第20-21页 |
三、无缝隙政府理论 | 第21-22页 |
四、精细化管理理论 | 第22-23页 |
第三章 温州市食品监管概况及基层监管存在的问题 | 第23-30页 |
第一节 温州市食品安全监管总体规模 | 第23页 |
第二节 温州市食品安全监管的现行模式 | 第23-24页 |
第三节 温州市食品安全监管的组织架构 | 第24-26页 |
一、温州市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设置 | 第24-26页 |
二、温州市食品安全监管的人员组成 | 第26页 |
第四节 温州市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| 第26-29页 |
一、改革未终结基层部门本位主义局面 | 第26-27页 |
二、监管内容繁重且逐年增多 | 第27-28页 |
三、基层人力配置与监管职能设定不符 | 第28页 |
四、监管模式和效能有待改进 | 第28页 |
五、属地管理分散精力,基层考核任务过重 | 第28-29页 |
第五节 本章小结 | 第29-30页 |
第四章 温州市基层食品安全“网格化”监管的必要性、内容设置及典型模式 | 第30-45页 |
第一节 温州市基层食品安全“网格化”监管的必要性 | 第30-31页 |
一、深化食品安全领域监督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 | 第30页 |
二、基层食品监督执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| 第30页 |
三、新常态下再构社会管理的实践形式 | 第30-31页 |
第二节 温州市基层食品安全“网格化”监管的内容设置 | 第31-41页 |
一、网格设置的标准 | 第31-33页 |
二、“网格化”监管功能模块探讨 | 第33-34页 |
三、“网格化”监管过程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| 第34-35页 |
四、“网格化”监管产生的公共效益 | 第35-36页 |
五、“网格化”监管模式设计图 | 第36-38页 |
六、基层食品安全“网格化”监管工作机制的设立 | 第38-40页 |
七、基层食品安全“网格化”监管重点内容 | 第40-41页 |
第三节 温州市基层食品安全“网格化”监管的典型模式 | 第41-45页 |
一、乐清模式——“三轮”联动构筑高效基层食品安全网 | 第41-43页 |
二、瓯海模式——蓄力两大转变,推动网格化监管上新台阶 | 第43-45页 |
第五章 温州市基层食品安全“网格化”监管运行中存在的不足 | 第45-50页 |
第一节 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仍存空隙 | 第45-46页 |
第二节 基层“网格化”监管力量严重不足 | 第46页 |
第三节 网格员报酬保障发放不均 | 第46-47页 |
第四节 基层网格员专业化程度不高 | 第47-48页 |
第五节 基层“网格化”监管长效机制存短板 | 第48-49页 |
第六节 网格化监管营造的社会共治氛围不浓 | 第49-50页 |
第六章 温州市基层食品安全“网格化”监管的创新优化策略 | 第50-54页 |
第一节 注重顶层设计,加快推动基层食安办实体化运作 | 第50页 |
第二节 注重机制创新,适度增加基层食品安全监管费用 | 第50-51页 |
第三节 注重“互联网+”运用,提升基层食品安全监管能力 | 第51-52页 |
第四节 注重属地责任落实,健全完善考核奖惩机制 | 第52页 |
第五节 注重齐抓共管,实行基层食品安全多元化治理 | 第52-54页 |
结语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9页 |
后记 | 第59-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