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4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0-18页 |
| 1.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2页 |
| 1.2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| 第12-17页 |
| 1.2.1 被动隔振技术 | 第12-14页 |
| 1.2.2 主动隔振技术 | 第14-15页 |
| 1.2.3 阻振质量块隔振技术 | 第15-17页 |
| 1.3 本文的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| 第2章 蜂窝板的等效方法分析 | 第18-27页 |
| 2.1 引言 | 第18页 |
| 2.2 蜂窝板等效理论 | 第18-20页 |
| 2.3 HOFF等效板理论 | 第20-21页 |
| 2.4 三明治夹芯理论 | 第21-22页 |
| 2.5 复合材料层合板材料性质研究 | 第22-24页 |
| 2.6 两种面板的蜂窝结构等效结果 | 第24-26页 |
| 2.6.1 面板为铝板时的情形 | 第25页 |
| 2.6.2 面板为复合材料板的情形 | 第25-26页 |
| 2.7 本章小结 | 第26-27页 |
| 第3章 蜂窝连接结构中微振动波传递规律 | 第27-48页 |
| 3.1 引言 | 第27页 |
| 3.2 线型连接的蜂窝板结构 | 第27-36页 |
| 3.2.1 理论分析 | 第27-30页 |
| 3.2.2 线型连接的铝蜂窝板中的能量传递特性 | 第30-33页 |
| 3.2.3 复合材料蜂窝结构与铝蜂窝结构的能量传递特性对比 | 第33-35页 |
| 3.2.4 线型连接的两种蜂窝板低频段的能量传递特性 | 第35-36页 |
| 3.3 L型连接的铝蜂窝板结构 | 第36-46页 |
| 3.3.1 理论分析 | 第36-39页 |
| 3.3.2 L型连接的铝蜂窝板中的能量传递特性 | 第39-42页 |
| 3.3.3 复合材料蜂窝结构与铝蜂窝结构的能量传递特性对比 | 第42-45页 |
| 3.3.4 L型连接的两种蜂窝结构在低频段的能量传递特性 | 第45-46页 |
| 3.4 本章小结 | 第46-48页 |
| 第4章 蜂窝连接结构中微振动波能量分布研究 | 第48-80页 |
| 4.1 引言 | 第48页 |
| 4.2 能量有限元法(EFEM)理论 | 第48-50页 |
| 4.3 能量有限元网格的划分以及耦合边界处理 | 第50-56页 |
| 4.4 两种不同连接形式的结构的能量分布情况分析 | 第56-68页 |
| 4.4.1 线型连接铝蜂窝结构受外激励作用能量分布情况分析 | 第56-61页 |
| 4.4.2 线型连接的复合材料蜂窝板与铝蜂窝的对比 | 第61-62页 |
| 4.4.3 L型连接铝蜂窝结构受外激励作用能量分布情况分析 | 第62-67页 |
| 4.4.4 L型连接的复合材料蜂窝板与铝蜂窝的对比 | 第67-68页 |
| 4.5 阻振质量块的隔振性能评价 | 第68-78页 |
| 4.5.1 线型连接结构的阻振质量块隔振性能评价 | 第70-74页 |
| 4.5.2 L型连接结构的阻振质量块隔振性能评价 | 第74-78页 |
| 4.6 本章小结 | 第78-80页 |
| 结论与展望 | 第80-82页 |
| 全文总结 | 第80-81页 |
| 工作展望 | 第81-8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2-86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| 第86-88页 |
| 致谢 | 第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