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5页 |
1.1 问题的提出 | 第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、目标与方法 | 第14-15页 |
第2章 网络载体法制教育的内涵、特点与必要性 | 第15-25页 |
2.1 网络载体法制教育的内涵 | 第15-18页 |
2.1.1 网络载体法制教育与网络法制教育的关系 | 第15页 |
2.1.2 网络载体法制教育与学校法制教育的比较 | 第15-16页 |
2.1.3 网络载体法制教育的应有之意 | 第16-18页 |
2.2 网络载体法制教育的特点 | 第18-20页 |
2.2.1 自媒体的法制教育交流模式 | 第18-19页 |
2.2.2 海量、即时的法制教育信息传播 | 第19页 |
2.2.3 平等的法制教育参与方式 | 第19-20页 |
2.3 网络载体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| 第20-25页 |
2.3.1 网络是法制教育载体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| 第20-22页 |
2.3.2 网络载体开展法制教育的优势 | 第22-25页 |
第3章 网络载体法制教育的现状 | 第25-36页 |
3.1 网络载体法制教育的多样化形式 | 第25-27页 |
3.1.1 法制教育网站 | 第25页 |
3.1.2 法制教育论坛、博客 | 第25-26页 |
3.1.3 法制教育游戏、漫画、影视作品 | 第26-27页 |
3.2 网络载体对法制教育的作用 | 第27-36页 |
3.2.1 案例背景与经过 | 第27-28页 |
3.2.2 网络载体对法制教育的积极作用 | 第28-31页 |
3.2.3 网络载体对法制教育的消极作用 | 第31-36页 |
第4章 网络载体对法制教育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 | 第36-42页 |
4.1 网络载体对法制教育的负面性 | 第36-37页 |
4.1.1 法律信息传播的不可控性 | 第36页 |
4.1.2 法制教育内容的普适性与个案性分离 | 第36-37页 |
4.1.3 负面观点的相互扩散 | 第37页 |
4.2 网络环境“放大”人们法律素质不足 | 第37-40页 |
4.2.1 人们法律知识不足 | 第38-39页 |
4.2.2 人们法律意识缺失 | 第39页 |
4.2.3 人们法律行为自律性差 | 第39-40页 |
4.3 网络管理制度不完善削弱法制教育作用 | 第40-42页 |
4.3.1 法律法规与网络管理不适应 | 第40页 |
4.3.2 行业自律力量有限 | 第40-41页 |
4.3.3 网络传播制度不完善 | 第41-42页 |
第5章 提出完善网络载体法制教育的对策 | 第42-49页 |
5.1 完善网络的自媒体教育模式 | 第42-44页 |
5.1.1 法律相关从业人员应当承担起正面引导的“意见领袖”重任 | 第42-43页 |
5.1.2 普适性与个案性法制教育相结合 | 第43-44页 |
5.2 提高人们的法律素养 | 第44-46页 |
5.2.1 强化中小学以及大学法制教育,弥补知识不足 | 第44页 |
5.2.2 加强人们的法律理性教育 | 第44-45页 |
5.2.3 提高人们的自主性 | 第45-46页 |
5.3 完善网络管理 | 第46-49页 |
5.3.1 提高网络法律、法规的立法位阶 | 第46-47页 |
5.3.2 促进国家监督机制和网络自律机制的有效结合 | 第47页 |
5.3.3 完善网络传播制度 | 第47-49页 |
结论 | 第49-50页 |
致谢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4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