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7页 |
引言 | 第7-14页 |
一、选题缘由 | 第7-8页 |
二、研究综述 | 第8-11页 |
三、术语界定 | 第11页 |
四、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五、特别说明 | 第12-14页 |
第一章 杜诗脱化《庄子》的统计分析 | 第14-30页 |
第一节 杜诗脱化《庄子》分卷统计与分析 | 第14-19页 |
一、从杜诗脱化前代典籍的统计数据看杜诗与《庄子》的关系 | 第14-17页 |
二、杜诗脱化《庄子》的各卷分布及其分析 | 第17-19页 |
第二节 杜诗脱化《庄子》分篇统计 | 第19-21页 |
一、杜诗出自《庄子》各篇的情形 | 第19-20页 |
二、杜诗出自《庄子》各篇的数据分析 | 第20-21页 |
第三节 杜诗中的《庄子》概念、特殊语词、寓言 | 第21-26页 |
一、杜诗中的《庄子》概念浅释 | 第21-23页 |
二、杜诗中的《庄子》特殊语词分析 | 第23-24页 |
三、杜诗中的《庄子》寓言概述 | 第24-26页 |
第四节 杜诗脱化《庄子》的形态分析 | 第26-30页 |
一、来源于庄子原意而有发挥 | 第26-27页 |
二、反用庄子原意 | 第27-28页 |
三、词藻点缀 | 第28-30页 |
第二章 杜甫思想中的儒道互补特色 | 第30-58页 |
第一节 先儒后道的政治思想 | 第30-39页 |
一、由理想化走向批判性的君臣观 | 第30-35页 |
二、从愿为辅弼到难为幕僚的参政观 | 第35-39页 |
第二节 亦儒亦道的社会理想 | 第39-45页 |
一、大同情怀与桃源理想 | 第39-43页 |
二、杜甫的社会理想与庄子思想的关系 | 第43-45页 |
第三节 崇儒尊道的文化人格 | 第45-50页 |
一、文化人格本源的悲剧性 | 第45-48页 |
二、人生价值定位的圆融性 | 第48-50页 |
第四节 奉儒通道的人生情怀 | 第50-58页 |
一、儒道思想与古代隐者传统 | 第50-53页 |
二、儒道合一与唐人吏隐情结 | 第53-54页 |
三、奉儒通道与杜甫隐逸之思 | 第54-58页 |
第三章 杜甫的性情及其与庄子的关联 | 第58-75页 |
第一节 庄子与杜甫生命感受的共鸣 | 第58-65页 |
一、时命感 | 第58-62页 |
二、孤微感 | 第62-65页 |
第二节 杜甫真率、清狂性情及其与庄子的关联 | 第65-75页 |
一、杜甫的真率与庄子的生命情调 | 第66-69页 |
二、清狂的诗圣与酒文化之前的庄子 | 第69-75页 |
第四章 杜诗中庄学义蕴的具体解读 | 第75-96页 |
第一节 杜诗中的逍遥游思想 | 第75-86页 |
一、逍遥游与鲲鹏寓意 | 第75-80页 |
二、杜诗中有关《逍遥游》篇用语的考察 | 第80-86页 |
第二节 杜诗中的齐物与道论思想 | 第86-96页 |
一、齐物与庄子道论 | 第86-88页 |
二、杜甫对庄子齐物论与道论思想的吸收和发挥 | 第88-96页 |
结语 | 第96-97页 |
附录 仇兆鳌注杜不当举隅——以语出《庄子》者为例 | 第97-10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0-105页 |
一、基本文献 | 第100-101页 |
二、论著 | 第101-103页 |
三、论文 | 第103页 |
四、数据库 | 第103-105页 |
后记 | 第105-106页 |
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(著)及科研情况 | 第10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