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7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1-31页 |
1.1 昆虫中肠围食膜的特征 | 第11-16页 |
1.1.1 昆虫围食膜的种类和形成 | 第11-12页 |
1.1.2 昆虫围食膜的结构、组成和蛋白特性 | 第12-13页 |
1.1.3 昆虫围食膜的功能 | 第13-16页 |
1.2 昆虫中肠围食膜与杆状病毒的相互作用 | 第16-19页 |
1.2.1 杆状病毒在宿主体内的繁殖 | 第16-17页 |
1.2.2 BmNPV感染家蚕后围食膜表面结构及蛋白组分的变化 | 第17-19页 |
1.3 昆虫围食膜肠粘蛋白的特征 | 第19-31页 |
1.3.1 昆虫肠粘蛋白的结构特征 | 第20-23页 |
1.3.2 粘蛋白基因的可变剪接 | 第23-25页 |
1.3.3 昆虫肠粘蛋白的表达模式 | 第25-26页 |
1.3.4 昆虫肠粘蛋白的功能 | 第26-31页 |
第二章 引言 | 第31-35页 |
2.1 研究背景 | 第31-32页 |
2.2 目的意义 | 第32页 |
2.3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32-33页 |
2.4 实验技术路线 | 第33-35页 |
第三章 家蚕ⅡMs基因的鉴定 | 第35-61页 |
3.1 材料与方法 | 第35-40页 |
3.1.1 数据库和分析软件 | 第35-36页 |
3.1.2 实验材料 | 第36页 |
3.1.3 主要仪器和试剂 | 第36-37页 |
3.1.4 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| 第37-38页 |
3.1.5 家蚕ⅡMs基因的转录分析 | 第38-40页 |
3.2 结果与分析 | 第40-51页 |
3.2.1 家蚕ⅡMs基因的预测 | 第40-46页 |
3.2.2 家蚕ⅡMs基因的时期和组织表达 | 第46页 |
3.2.3 不同物种ⅡMs基因的预测与分析 | 第46-51页 |
3.3 讨论 | 第51-61页 |
第四章 家蚕ⅡMs基因的可变剪接分析 | 第61-89页 |
4.1 材料与方法 | 第61-66页 |
4.1.1 数据库和分析软件 | 第61页 |
4.1.2 实验材料 | 第61页 |
4.1.3 主要仪器和试剂 | 第61-62页 |
4.1.4 家蚕ⅡMs基因可变剪接的预测 | 第62-63页 |
4.1.5 家蚕ⅡMs基因可变剪接的验证 | 第63-65页 |
4.1.6 家蚕ⅡMs基因不同剪接形式的转录分析 | 第65页 |
4.1.7 家蚕幼虫食下BmNPV后ⅡMs基因不同剪接形式的转录分析 | 第65-66页 |
4.1.8 不同家蚕品系幼虫食下BmNPV后ⅡMs基因不同剪接形式的转录分析 | 第66页 |
4.2 结果与分析 | 第66-84页 |
4.2.1 家蚕ⅡMs基因可变剪接的预测 | 第66-68页 |
4.2.2 家蚕ⅡMs基因可变剪接的验证 | 第68-77页 |
4.2.3 家蚕Ⅱ基因不同剪接形式的时期表达 | 第77-79页 |
4.2.4 家蚕幼虫食下BmNPV后ⅡMs基因不同剪接形式的表达 | 第79-81页 |
4.2.5 不同家蚕品系幼虫食下BmNPV后ⅡMs基因不同剪接形式的表达 | 第81-84页 |
4.3 讨论 | 第84-89页 |
第五章 干涉ⅡMs基因对家蚕幼虫存活率的影响 | 第89-97页 |
5.1 材料与方法 | 第89-92页 |
5.1.1 实验材料 | 第89页 |
5.1.2 主要仪器和试剂 | 第89-90页 |
5.1.3 家蚕幼虫食下BmNPV后ⅡMs基因的转录分析 | 第90页 |
5.1.4 家蚕ⅡMs基因siRNA干涉 | 第90-92页 |
5.2 结果与分析 | 第92-95页 |
5.2.1 家蚕幼虫食下BmNPV后ⅡMs基因的表达 | 第92-93页 |
5.2.2 siRNA干涉后家蚕ⅡMs基因的表达 | 第93-94页 |
5.2.3 干涉ⅡMs基因对家蚕幼虫食下BmNPV后存活率的影响 | 第94-95页 |
5.3 讨论 | 第95-97页 |
第六章 结论 | 第97-99页 |
论文创新点 | 第99-10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1-111页 |
附录 | 第111-113页 |
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 | 第113-115页 |
致谢 | 第11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