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8-10页 |
Abstrat | 第10-5页 |
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| 第5-13页 |
第1章 文献综述 | 第13-23页 |
1.1 活性污泥絮凝沉降性能研究进展 | 第13-18页 |
1.1.1 污泥絮体形态特性的影响 | 第13-15页 |
1.1.2 污泥絮体物理特性的影响 | 第15-16页 |
1.1.3 污泥絮体化学特性的影响 | 第16-18页 |
1.2 污泥絮凝沉降机制分析 | 第18-22页 |
1.2.1 经典的DLVO理论 | 第18-19页 |
1.2.2 DLVO理论总位能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| 第19-21页 |
1.2.3 扩展的DLVO理论(XDLVO) | 第21-22页 |
1.3 研究切入点 | 第22-23页 |
第2章 引言 | 第23-27页 |
2.1 选题背景 | 第23-24页 |
2.2 研究内容 | 第24页 |
2.3 技术路线 | 第24-27页 |
第3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27-31页 |
3.1 试验装置 | 第27页 |
3.2 接种污泥 | 第27-28页 |
3.3 试验污水 | 第28页 |
3.4 研究方法 | 第28-29页 |
3.5 分析测试方法 | 第29-31页 |
3.5.1 常规项目的测定 | 第29页 |
3.5.2 污泥絮凝沉降性能 | 第29页 |
3.5.3 污泥絮体形态特征 | 第29-30页 |
3.5.4 污泥絮体表面物理性质 | 第30页 |
3.5.5 污泥絮体EPS | 第30-31页 |
第4章 不同污泥絮凝沉降性能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| 第31-41页 |
4.1 污泥絮凝沉降性能分析 | 第31-34页 |
4.2 污泥絮凝沉降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| 第34-40页 |
4.2.1 污泥絮体形态特征 | 第34-36页 |
4.2.2 污泥表面物理特性 | 第36-37页 |
4.2.3 污泥表面EPS | 第37-40页 |
4.3 小结 | 第40-41页 |
第5章 基于XDLVO理论对污泥表面特性影响絮凝沉降性能的机制研究 | 第41-57页 |
5.1 基于表面热力学分析的XDLVO理论 | 第41-43页 |
5.2 不同条件下污泥絮体絮凝沉降性能的变化 | 第43-47页 |
5.2.1 污泥絮体的表面热力学分析 | 第43-44页 |
5.2.2 不同离子强度下污泥絮体Zeta电势和絮凝沉降性能的变化 | 第44-47页 |
5.3 基于XDLVO理论对污泥絮凝沉降性能作用机制的解析 | 第47-55页 |
5.3.1 离子浓度对污泥絮凝沉降行为的作用机制分析 | 第47-50页 |
5.3.2 W_A、W_R和W_(AB)项对3种营养类型污泥絮凝沉降性能的影响分析 | 第50-52页 |
5.3.3 污泥絮凝沉降性能差异的XDLVO理论解析 | 第52-55页 |
5.4 小结 | 第55-57页 |
第6章 基于XDLVO理论对污泥EPS影响絮凝沉降性能的机制研究 | 第57-71页 |
6.1 LB-EPS、TB-EPS提取前后污泥表面特性及絮凝沉降性能的变化 | 第57-62页 |
6.1.1 自养污泥表面特性及絮凝沉降性能的变化 | 第57-59页 |
6.1.2 异养污泥表面特性及絮凝沉降性能的变化 | 第59-60页 |
6.1.3 混合营养污泥表面特性及絮凝沉降性能的变化 | 第60-62页 |
6.2 基于XDLVO理论对污泥沉降作用机制的研究 | 第62-64页 |
6.3 EPS对污泥沉降性能影响机制的量化描述 | 第64-70页 |
6.3.1 LB-EPS作用机制的定量描述 | 第64-66页 |
6.3.2 TB-EPS作用机制的定量描述 | 第66-68页 |
6.3.3 LB-EPS、TB-EPS作用机制的比较 | 第68-70页 |
6.4 小结 | 第70-71页 |
第7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1-73页 |
7.1 结论 | 第71-72页 |
7.2 展望 | 第72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81页 |
致谢 | 第81-83页 |
参与科研及论文发表情况 | 第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