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绪论 | 第6-12页 |
一、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6页 |
二、研究综述 | 第6-9页 |
三、研究思路 | 第9-12页 |
第一章 恶意诉讼语义解释的不足 | 第12-18页 |
第一节 民事诉讼法第112条的语义解释实质是虚假诉讼 | 第13-14页 |
第二节 语义解释导致的局限性 | 第14-18页 |
第二章 恶意诉讼扩张解释的依据与形式 | 第18-24页 |
第一节 恶意诉讼扩张解释的依据——保障诉权 | 第18-21页 |
第二节 恶意诉讼扩张解释的形式——立法或者司法解释 | 第21-24页 |
第三章 扩张解释后恶意诉讼的界定 | 第24-30页 |
第一节 恶意诉讼的概念 | 第24-26页 |
一、概括式与罗列式结合的概念结构 | 第25页 |
二、侵权行为与妨害民事诉讼双重规制 | 第25-26页 |
第二节 恶意诉讼类型划分 | 第26-30页 |
一、单方恶意诉讼 | 第26-27页 |
二、虚假诉讼 | 第27页 |
三、恶意规避法院管辖 | 第27-28页 |
四、一方当事人与司法人员等恶意串通导致司法不公 | 第28-30页 |
第四章 扩张解释后恶意诉讼法律规制建议 | 第30-36页 |
第一节 明确实体法中恶意诉讼的法律责任 | 第31-33页 |
一、民事责任承担方式应当多元化 | 第31-32页 |
二、主体不同定罪存在差异 | 第32-33页 |
第二节 详细程序法中恶意诉讼的不利后果 | 第33-36页 |
一、启动程序时告知恶意诉讼后果 | 第34页 |
二、程序中具体惩罚措施 | 第34-35页 |
三、程序终结后列入失信人名单 | 第35-36页 |
结论 | 第36-3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8-40页 |
致谢 | 第40-4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| 第4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