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10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1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2-16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2-14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4-16页 |
1.3.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价 | 第16页 |
1.4 研究思路和方法 | 第16-18页 |
1.4.1 研究思路 | 第16-17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5 可能创新之处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合作社社员搭便车行为理论分析 | 第19-27页 |
2.1 概念界定 | 第19-20页 |
2.1.1 农民专业合作社 | 第19-20页 |
2.1.2 合作社社员 | 第20页 |
2.2 理论分析 | 第20-24页 |
2.2.1 集体行动的逻辑理论与搭便车行为 | 第20-21页 |
2.2.2 产权理论与搭便车行为 | 第21-22页 |
2.2.3 博弈论与搭便车行为 | 第22-24页 |
2.3 合作社社员搭便车行为 | 第24-27页 |
2.3.1 社员搭便车行为产生的原因 | 第24-25页 |
2.3.2 社员搭便车行为的方式 | 第25-26页 |
2.3.3 社员搭便车行为的危害 | 第26-27页 |
第三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搭便车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27-30页 |
3.1 社员个人及家庭特征 | 第27-28页 |
3.1.1 社员个人特征 | 第27页 |
3.1.2 社员家庭特征 | 第27-28页 |
3.2 社员生产特征 | 第28页 |
3.3 社员入社特征 | 第28-29页 |
3.3.1 社员是否与合作社有合约 | 第28页 |
3.3.2 社员是否入股 | 第28-29页 |
3.4 社员所在合作社特征 | 第29-30页 |
第四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搭便车程度的测度 | 第30-33页 |
4.1 数据来源 | 第30页 |
4.2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| 第30-31页 |
4.2.1 合作社基本情况 | 第30-31页 |
4.2.2 社员基本情况 | 第31页 |
4.3 合作社社员搭便车行为的度量方法 | 第31-33页 |
第五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搭便车行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| 第33-36页 |
5.1 模型选择 | 第33页 |
5.2 变量描述 | 第33-34页 |
5.3 结果分析 | 第34-36页 |
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| 第36-39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36-37页 |
6.2 政策建议 | 第37-39页 |
6.2.1 提高入社资格门槛 | 第37页 |
6.2.2 降低社员交易费用 | 第37页 |
6.2.3 鼓励社员入股 | 第37页 |
6.2.4 完善合作社的监督机制 | 第37-38页 |
6.2.5 实行选择性激励机制 | 第38-3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9-41页 |
附录 | 第41-50页 |
致谢 | 第50-51页 |
作者简介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