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3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8-9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8页 |
1.1.2 选题意义 | 第8-9页 |
1.2 研究思路及方法 | 第9-10页 |
1.2.1 研究思路 | 第9页 |
1.2.2 研究方法 | 第9-10页 |
1.3 本文研究内容 | 第10-11页 |
1.4 主要创新之处 | 第11页 |
1.5 本文研究框架 | 第11-13页 |
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| 第13-20页 |
2.1 理论基础 | 第13-15页 |
2.1.1 规模经营理论 | 第13-14页 |
2.1.2 土地产权理论 | 第14-15页 |
2.2 国内外文献综述 | 第15-20页 |
2.2.1 国外文献综述 | 第15-16页 |
2.2.2 国内文献综述 | 第16-19页 |
2.2.3 文献评价 | 第19-20页 |
第三章 政治经济学视角下我国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理论分析 | 第20-25页 |
3.1 利益格局变化与协调: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核心 | 第20-22页 |
3.1.1 农户的利益诉求 | 第20-21页 |
3.1.2 政府的利益诉求 | 第21-22页 |
3.2 经济主体行为分析: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 | 第22页 |
3.3 制度安排: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根本保障 | 第22-24页 |
3.3.1 农村的土地制度 | 第22-23页 |
3.3.2 户籍制度 | 第23页 |
3.3.3 社会保障制度 | 第23-24页 |
3.4 激励结构设计: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方向 | 第24-25页 |
第四章 我国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现状及效率概况——以四川省为例 | 第25-32页 |
4.1 四川省农地规模及其变化趋势 | 第25-28页 |
4.1.1 四川省耕地面积及其变化趋势 | 第25-27页 |
4.1.2 四川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及其变化趋势 | 第27-28页 |
4.2 四川省农地效率状况及其变化趋势 | 第28-31页 |
4.2.1 农地经营土地产出率分析 | 第28-29页 |
4.2.2 农地经营劳动生产率分析 | 第29-30页 |
4.2.3 农地经营成本利润率分析 | 第30-31页 |
4.3 总结 | 第31-32页 |
第五章 不同主体利益诉求下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实证分析 | 第32-43页 |
5.1 模型的选取与说明 | 第32-34页 |
5.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| 第34-35页 |
5.2.1 投入指标的选取 | 第34页 |
5.2.2 产出指标的选取 | 第34-35页 |
5.3 数据来源与处理说明 | 第35-36页 |
5.4 农户利益诉求下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效率的实证分析 | 第36-37页 |
5.4.1 农户利益诉求下农地规模经营效率的实证分析 | 第36-37页 |
5.4.2 确定农户利益诉求下的农地效率最优规模 | 第37页 |
5.5 政府利益诉求下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效率的实证分析 | 第37-39页 |
5.5.1 政府利益诉求下农地规模经营效率的实证分析 | 第38页 |
5.5.2 确定政府利益诉求下的农地效率最优规模 | 第38-39页 |
5.6 不同主体利益诉求下农地适度规模存在差异的原因分析 | 第39-43页 |
5.6.1 缺乏规范的利益协调机制 | 第39-40页 |
5.6.2 主体功能缺失 | 第40页 |
5.6.3 现行制度制约 | 第40-41页 |
5.6.4 激励机制缺失 | 第41-43页 |
第六章 政治经济学视角下我国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路径选择 | 第43-46页 |
6.1 规范利益协调机制,解决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核心问题 | 第43页 |
6.1.1 运用利益诱导机制促进农地的适度集中 | 第43页 |
6.1.2 构建利益申诉渠道,全面保障农户利益 | 第43页 |
6.2 规范主体行为,为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奠定基础 | 第43-44页 |
6.2.1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,促进剩余劳动力其向非农产业转移 | 第43-44页 |
6.2.2 明确政府职能,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| 第44页 |
6.3 促进制度改革,为实现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保障 | 第44-45页 |
6.3.1 完善土地产权制度,规范土地流转行为 | 第44页 |
6.3.2 打破户籍制度限制,建立城乡一体化就业市场 | 第44页 |
6.3.3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,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| 第44-45页 |
6.4 设计激励结构,为促进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提供方向 | 第45-46页 |
6.4.1 促进金融创新,构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| 第45页 |
6.4.2 加强政府涉农服务体系建设,构建农业服务体系 | 第45页 |
6.4.3 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,提升服务水平 | 第45-46页 |
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| 第46-48页 |
7.1 结论 | 第46-47页 |
7.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| 第47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1页 |
附录:调研问卷 | 第51-5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| 第57-58页 |
致谢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