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区高填方路堤沉降评估与控制技术方法研究
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1.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与评价 | 第11-14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4-16页 |
1.3.1 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4-15页 |
1.3.2 研究的技术路线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高填方路堤沉降机理分析 | 第16-24页 |
2.1 高填方路堤的定义及特点 | 第16-18页 |
2.1.1 高填方路堤的定义 | 第16页 |
2.1.2 高填方路堤的特点 | 第16-17页 |
2.1.3 高填方路堤断面形式 | 第17-18页 |
2.2 高填方路堤沉降机理 | 第18-21页 |
2.2.1 地基沉降机理分析 | 第18-20页 |
2.2.2 路堤沉降机理分析 | 第20-21页 |
2.3 高填方路堤沉降影响因素 | 第21-23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3-24页 |
第三章 高填方路堤沉降控制技术方法研究 | 第24-46页 |
3.1 高填方路堤沉降计算 | 第24-33页 |
3.1.1 分层总和法 | 第25-29页 |
3.1.2 应力路径法 | 第29-31页 |
3.1.3 数值计算方法 | 第31-33页 |
3.2 高填方路堤沉降控制技术调查 | 第33-40页 |
3.2.1 渝邻高速公路 | 第33-34页 |
3.2.2 清东陵高速公路 | 第34-40页 |
3.3 强夯法的加固机理 | 第40-43页 |
3.3.1 强夯冲击波理论 | 第41-43页 |
3.3.2 土体微观理论 | 第43页 |
3.4 有效加固深度研究 | 第43-45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第四章 高填方路堤强夯追密技术研究 | 第46-60页 |
4.1 有限元软件介绍 | 第46页 |
4.2 本构模型 | 第46-48页 |
4.3 有限元模型建立 | 第48-51页 |
4.3.1 有关参数介绍 | 第48页 |
4.3.2 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| 第48-49页 |
4.3.3 初始条件 | 第49页 |
4.3.4 动荷载输入 | 第49-50页 |
4.3.5 阻尼的选择 | 第50-51页 |
4.4 模拟结果分析 | 第51-56页 |
4.4.1 夯沉量与夯击能关系 | 第52-54页 |
4.4.2 夯锤中心沉降量分析 | 第54-56页 |
4.5 高填方路堤填筑过程模拟 | 第56-59页 |
4.5.1 有关参数介绍 | 第56页 |
4.5.2 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| 第56-57页 |
4.5.3 初始条件 | 第57页 |
4.5.4 计算结果分析 | 第57-59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59-60页 |
第五章 高填方路堤沉降处治方法研究 | 第60-74页 |
5.1 灰土挤密桩法 | 第60-64页 |
5.1.1 灰土挤密桩加固机理 | 第60页 |
5.1.2 灰土挤密桩处治高填方路堤工后沉降 | 第60-64页 |
5.2 生石灰稳定水泥桩 | 第64-72页 |
5.2.1 生石灰稳定水泥桩加固机理 | 第64-65页 |
5.2.2 现场概况 | 第65-69页 |
5.2.3 实验结果分析 | 第69-72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72-74页 |
第六章 主要研究成果及建议 | 第74-76页 |
6.1 主要研究成果 | 第74-75页 |
6.2 建议 | 第75-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6-80页 |
致谢 | 第80-81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