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6-7页 |
摘要 | 第7-8页 |
ABSTRACT | 第8页 |
1 引言 | 第12-20页 |
1.1 绪论 | 第12-15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2页 |
1.1.2 水体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来源、污染与危害 | 第12-14页 |
1.1.3 钱塘江水系水文情况概述 | 第14-15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8页 |
1.2.1 挥发性有机物(VOCs)的定义 | 第15页 |
1.2.2 挥发性卤代烃(VHCs)的定义 | 第15页 |
1.2.3 国内外水体中挥发性有机物检测前处理分析技术 | 第15-16页 |
1.2.4 国内外水体中挥发性有机物主要检测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2.5 钱塘江水质情况及研究进展 | 第17-18页 |
1.3 研究内容和目的 | 第18-20页 |
1.3.1 研究内容和目的 | 第18页 |
1.3.2 技术要点与路线 | 第18-19页 |
1.3.3 技术重点和创新点 | 第19-20页 |
2 实验方法与装置 | 第20-33页 |
2.1 实验方法 | 第20页 |
2.2 实验仪器与试剂 | 第20-21页 |
2.2.1 实验仪器 | 第20页 |
2.2.2 实验试剂 | 第20-21页 |
2.3 仪器工作条件 | 第21-33页 |
2.3.1 色谱-质谱条件 | 第21页 |
2.3.2 吹扫捕集条件 | 第21页 |
2.3.3 标准谱图 | 第21-22页 |
2.3.4 方法校准曲线 | 第22-24页 |
2.3.5 方法检出限与测定下限 | 第24-26页 |
2.3.6 方法精密度 | 第26-29页 |
2.3.7 方法准确度 | 第29-33页 |
3 布点与采样 | 第33-36页 |
3.1 布点 | 第33-34页 |
3.2 采样 | 第34页 |
3.3 质量保证 | 第34-36页 |
4 挥发性有机物(VOC_s)种类、浓度水平分析 | 第36-68页 |
4.1 检测出的挥发性有机物(VOC_s)种类 | 第36-39页 |
4.2 浓度水平与分布特征 | 第39-66页 |
4.2.1 3月采样期污染物浓度水平与分布特征 | 第39-40页 |
4.2.2 5月采样期浓度水平与分布特征 | 第40-45页 |
4.2.3 7月-8月采样期浓度水平与分布特征 | 第45-55页 |
4.2.4 2013年12月-2014年1月采样期浓度水平与分布特征 | 第55-66页 |
4.3 水环境质量评价 | 第66-67页 |
4.4 小结 | 第67-68页 |
5 挥发性卤代烃、苯系物的健康风险评估 | 第68-74页 |
5.1 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健康风险评价模型 | 第68-70页 |
5.2 风险水平的分级与比较 | 第70-71页 |
5.3 钱塘江水体中挥发性卤代烃、苯系物等健康风险评价结果 | 第71-74页 |
6 结论 | 第74-77页 |
6.1 主要结论 | 第74-75页 |
6.1.1 主要检出污染物为挥发性卤代烃、苯系物,含量较低,尚在国家标准范围之内 | 第74页 |
6.1.2 项目开展期钱塘江水中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水平较2012年同期有增加 | 第74页 |
6.1.3 点源污染及时间分布特征明显 | 第74-75页 |
6.1.4 检出的污染物对人体的健康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 | 第75页 |
6.2 建议 | 第75-77页 |
6.2.1 加强源头控制,减少有机物排放 | 第75页 |
6.2.2 完善应急联动机制,预防和减少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 | 第75-76页 |
6.2.3 将有机物控制指标逐步纳入考核体系 | 第76-7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7-84页 |
作者简历 | 第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