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8-9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9页 |
1.3 重要概念界定 | 第9-13页 |
1.3.1 低影响开发理论(LID) | 第9-10页 |
1.3.2 城市水系(稳态和非稳态水系) | 第10-11页 |
1.3.3 城市水系再生 | 第11-12页 |
1.3.4 小结 | 第12-13页 |
1.4 研究对象,目标和内容 | 第13-14页 |
1.5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| 第14-16页 |
第二章 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水系再生策略的相关理论整合 | 第16-28页 |
2.1 基于低影响开发的水系再生策略理论的现实背景 | 第16-17页 |
2.1.1 当代城市水循环现状 | 第16-17页 |
2.1.2 当代城市水生态环境现状 | 第17页 |
2.1.3 小结 | 第17页 |
2.2 基于低影响开发的水系再生策略相关理论整合 | 第17-26页 |
2.2.1 城市河网水系结构的研究 | 第17-19页 |
2.2.2 多功能雨洪调蓄的城市开放空间理论 | 第19-22页 |
2.2.3 水系连通性理论 | 第22-26页 |
2.2.4 水系缓冲区理论 | 第26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6-28页 |
第三章 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水系再生策略方法及技术路径 | 第28-40页 |
3.1 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水系再生策略与原则 | 第28-34页 |
3.1.1 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水系再生策略 | 第28-29页 |
3.1.2 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水系再生策略的原则 | 第29-34页 |
3.2 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水系再生策略研究的工作流程 | 第34页 |
3.3 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水系再生策略的技术路径 | 第34-39页 |
3.3.1 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水系现状分析 | 第34-35页 |
3.3.2 基于现状和历史的城市水系再生策略的技术路径 | 第35-36页 |
3.3.3 基于缓冲区设计的城市水系再生策略的技术路径 | 第36-37页 |
3.3.4 基于雨洪调蓄容量分配的城市水系再生策略的技术路径 | 第37-38页 |
3.3.5 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水系结构网络设计 | 第38页 |
3.3.6 结果评价 | 第38-39页 |
3.4 本章小节 | 第39-40页 |
第四章 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水系再生策略的案例应用——以南京下关地区为例 | 第40-80页 |
4.1 下关地区概况 | 第40-56页 |
4.1.1 下关地区城市地理水文信息 | 第40-41页 |
4.1.2 下关地区城市水系信息 | 第41-51页 |
4.1.3 下关地区城市开放空间现状信息 | 第51-55页 |
4.1.4 下关地区城市市政排水信息 | 第55-56页 |
4.2 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南京下关地区城市水系现状分析 | 第56-63页 |
4.2.1 研究区范围 | 第56页 |
4.2.2 基础数据 | 第56-57页 |
4.2.3 研究区数据库的建立 | 第57-63页 |
4.3 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南京下关地区城市水系再生策略及其技术路径 | 第63-77页 |
4.3.1 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水系再生策略简述 | 第63-64页 |
4.3.2 基于现状和历史的南京下关地区城市水系再生策略 | 第64-69页 |
4.3.3 基于缓冲区设计的南京下关地区城市水系再生策略 | 第69-70页 |
4.3.4 基于雨洪调蓄容量分配的南京下关地区城市水系再生策略 | 第70-77页 |
4.4 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南京下关地区城市水系网络设计 | 第77页 |
4.5 结果评述 | 第77-78页 |
4.6 本章小节 | 第78-80页 |
第五章 结语 | 第80-84页 |
5.1 主要结论 | 第80-81页 |
5.1.1 理论成果 | 第80页 |
5.1.2 方法建构 | 第80-81页 |
5.1.3 设计策略 | 第81页 |
5.2 反思与展望 | 第81-84页 |
5.2.1 反思 | 第81页 |
5.2.2 展望 | 第81-84页 |
致谢 | 第84-86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86-88页 |
插图和附表清单 | 第88-92页 |
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92-9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