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哲学、宗教论文--哲学理论论文--辩证唯物主义论文--认识论、反映论论文

社会产业哲学的立论根据与当代价值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1章 绪论第10-18页
    1.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第14-16页
    1.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的内容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的方法第17-18页
第2章“新四元论”与社会产业哲学第18-26页
    2.1 从“四元论”到“新四元论”第18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“四元论”与产业哲学的兴起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“新四元论”与社会产业哲学的提出第20-21页
    2.2“新四元论”解析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社会科学、社会技术、社会工程与社会产业之间的区别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社会科学、社会技术、社会工程与社会产业之间的联系第22-23页
    2.3 从(自然)产业到社会产业的飞跃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(自然)产业与社会产业的区别和联系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社会产业实现了人类社会从物化到文化的飞跃第24-25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25-26页
第3章 社会产业的逻辑分析第26-33页
    3.1 社会产业的内涵第26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社会产业是以知识投入获得经济效益的生产实践活动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社会产业的主体是从事精神产品生产和流通活动的人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社会产业的客体是社会关系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社会产业的存在形式是“世界 3”第28-29页
    3.2 社会产业的外延第29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社会产业与第三产业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社会产业与服务业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社会产业与文化产业第31-32页
    3.3 本章小结第32-33页
第4章 社会产业的历史考察第33-40页
    4.1 社会产业的历史演化第33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农业社会中的社会产业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工业社会中的社会产业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信息社会中的社会产业第35-36页
    4.2 社会产业的异化及其克服第36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社会产业的异化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克服异化的社会产业第38-39页
    4.3 本章小结第39-40页
第5章 打造中国社会产业软实力的思考第40-49页
    5.1 中国社会产业发展的新平台——“互联网+”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“互联网+”的含义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“互联网+社会产业”的思考第41-42页
    5.2 中国社会产业发展的新业态第42-4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社会产业新业态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社会产业新制度第43-46页
    5.3 中国社会产业发展的新军——文化产业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文化产业的内涵和价值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社会产业的前瞻:“互联网+文化产业”第47-48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48-49页
结论第49-51页
参考文献第51-53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53-54页
致谢第54-55页

论文共5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固体潮对油气运移的影响研究
下一篇:滇西北丽江地区湖盆地质环境特征及其演化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