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8页 |
1.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6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| 第12-14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| 第14-16页 |
1.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| 第16-18页 |
1.3.1 研究的内容 | 第16-17页 |
1.3.2 研究的方法 | 第17-18页 |
第2章“新四元论”与社会产业哲学 | 第18-26页 |
2.1 从“四元论”到“新四元论” | 第18-21页 |
2.1.1“四元论”与产业哲学的兴起 | 第18-20页 |
2.1.2“新四元论”与社会产业哲学的提出 | 第20-21页 |
2.2“新四元论”解析 | 第21-23页 |
2.2.1 社会科学、社会技术、社会工程与社会产业之间的区别 | 第22页 |
2.2.2 社会科学、社会技术、社会工程与社会产业之间的联系 | 第22-23页 |
2.3 从(自然)产业到社会产业的飞跃 | 第23-25页 |
2.3.1 (自然)产业与社会产业的区别和联系 | 第23-24页 |
2.3.2 社会产业实现了人类社会从物化到文化的飞跃 | 第24-25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5-26页 |
第3章 社会产业的逻辑分析 | 第26-33页 |
3.1 社会产业的内涵 | 第26-29页 |
3.1.1 社会产业是以知识投入获得经济效益的生产实践活动 | 第26-27页 |
3.1.2 社会产业的主体是从事精神产品生产和流通活动的人 | 第27页 |
3.1.3 社会产业的客体是社会关系 | 第27-28页 |
3.1.4 社会产业的存在形式是“世界 3” | 第28-29页 |
3.2 社会产业的外延 | 第29-32页 |
3.2.1 社会产业与第三产业 | 第29-30页 |
3.2.2 社会产业与服务业 | 第30-31页 |
3.2.3 社会产业与文化产业 | 第31-32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32-33页 |
第4章 社会产业的历史考察 | 第33-40页 |
4.1 社会产业的历史演化 | 第33-36页 |
4.1.1 农业社会中的社会产业 | 第33-34页 |
4.1.2 工业社会中的社会产业 | 第34-35页 |
4.1.3 信息社会中的社会产业 | 第35-36页 |
4.2 社会产业的异化及其克服 | 第36-39页 |
4.2.1 社会产业的异化 | 第36-38页 |
4.2.2 克服异化的社会产业 | 第38-39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第5章 打造中国社会产业软实力的思考 | 第40-49页 |
5.1 中国社会产业发展的新平台——“互联网+” | 第40-42页 |
5.1.1“互联网+”的含义 | 第40-41页 |
5.1.2“互联网+社会产业”的思考 | 第41-42页 |
5.2 中国社会产业发展的新业态 | 第42-46页 |
5.2.1 社会产业新业态 | 第42-43页 |
5.2.2 社会产业新制度 | 第43-46页 |
5.3 中国社会产业发展的新军——文化产业 | 第46-48页 |
5.3.1 文化产业的内涵和价值 | 第46-47页 |
5.3.2 社会产业的前瞻:“互联网+文化产业” | 第47-48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结论 | 第49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| 第53-54页 |
致谢 | 第54-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