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化学工业论文--其他化学工业论文--发酵工业论文--发酵法制高级醇及多元醇论文

异丙醇和丁醇的廉价生物质转化发酵以及液—液萃取发酵研究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9页
第一章 绪论第15-42页
    1.1 引言第15-16页
    1.2 异丙醇的概述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异丙醇的结构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异丙醇的性质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异丙醇的用途第16页
    1.3 丁醇的概述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丁醇的结构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丁醇的性质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丁醇的用途第17页
    1.4 生产异丙醇和丁醇的研究进展第17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异丙醇的生产方法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丁醇的生产方法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异丙醇和丁醇的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第20-26页
    1.5 共培养发酵模式的运用第26-32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精细化学品和生物燃料的生产第26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1.5.3 其他方面的运用第30-32页
    1.6 生物质转化研究第32-36页
        1.6.1 主要生物质种类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1.6.2 木质纤维素的预处理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1.6.3 木质纤维素的水解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1.6.4 水解物的解毒处理第35-36页
    1.7 生物醇类分离纯化研究第36-40页
        1.7.1 气体提取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1.7.2 液-液萃取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1.7.3 渗透萃取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1.7.4 渗透蒸发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1.7.5 逆向渗透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1.7.6 吸附第39-40页
    1.8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以及研究内容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1.8.1 研究目的意义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1.8.2 研究内容第40-42页
第二章 拜氏梭菌发酵木薯渣稀酸水解物发酵生产异丙醇和丁醇第42-63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42页
    2.2 材料与方法第42-5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菌种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仪器与试剂第42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培养基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菌种培养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实验方法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6 测定分析方法第48-51页
    2.3 结果与分析讨论第51-6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木薯渣稀酸水解分析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不同碳源对异丙醇和丁醇产出的影响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木薯渣水解物对菌株的抑制作用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运用游离模式菌株发酵木薯渣水解物生产异丙醇和丁醇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运用固定化模式菌株发酵木薯渣水解物生产异丙醇和丁醇第58-60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60-63页
第三章 甘蔗渣水解发酵异丙醇和丁醇所需酶类的生产及优化第63-81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63-64页
    3.2 材料与方法第64-7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菌种第6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仪器与试剂第6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培养基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菌种培养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实验方法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测定分析方法第67-71页
    3.3 结果与分析讨论第71-7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固态发酵和液态发酵对产酶的影响第71-7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不同真菌共培养对产酶的影响第73-7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氮源优化对真菌共培养产酶的影响第76-79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79-81页
第四章 甘蔗渣酶水解生产单糖发酵异丙醇和丁醇醇第81-94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81-82页
    4.2 材料与方法第82-8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菌种第8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仪器与试剂第8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培养基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菌种培养第8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实验方法第83-8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6 测定分析方法第84-85页
    4.3 结果与分析讨论第85-9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产酶发酵第85-8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甘蔗渣的酶法水解糖化第86-8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甘蔗渣酶水解物对菌株的抑制作用第88-8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混合碳源对异丙醇和丁醇产出的影响第89-9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以甘蔗渣酶水解物浓缩液为碳源生产醇类第90-92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92-94页
第五章 固定化细胞共培养技术发酵生产异丙醇和丁醇第94-107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94-95页
    5.2 材料与方法第95-9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菌种第9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仪器与试剂第9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培养基第9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菌种培养第95-9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实验方法第96-9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6 测定分析方法第97页
    5.3 结果与分析讨论第97-10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添加外源酸对拜氏梭菌产醇的影响第97-9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不同共培养模式对异丙醇和丁醇产出的影响第99-10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不同碳源对共培养发酵生产异丙醇和丁醇的影响第101-10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重复批次共培养发酵生产异丙醇和丁醇第104-105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105-107页
第六章 液-液萃取技术分离纯化异丙醇和丁醇的初步研究第107-120页
    6.1 引言第107-108页
    6.2 材料与方法第108-110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仪器设备第10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试剂和标准品第10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各种试剂的配制第108-10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实验方法第10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5 测定分析方法第109-110页
    6.3 结果与分析讨论第110-118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萃取剂的筛选和毒性测试第110-112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不同比例的脂肪酸对醇类的萃取效果第112-113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温度对十二酸混合萃取剂萃取性能的影响第113-114页
        6.3.4 温度对十四酸混合萃取剂萃取性能的影响第114-115页
        6.3.5 温度对十六酸混合萃取剂萃取性能的影响第115-116页
        6.3.6 不同脂肪酸混合萃取剂的连续萃取效果第116-118页
    6.4 本章小结第118-120页
第七章 液-液原位萃取发酵技术生产异丙醇和丁醇第120-135页
    7.1 引言第120-121页
    7.2 材料与方法第121-124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菌种第121-122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仪器与试剂第122页
        7.2.3 培养基第122页
        7.2.4 菌种培养第122页
        7.2.5 实验方法第122-124页
        7.2.6 测定分析方法第124页
    7.3 结果与分析讨论第124-134页
        7.3.1 萃取剂的筛选和萃取性能测试第124页
        7.3.2 不同混合萃取剂对异丙醇和丁醇萃取发酵的影响第124-129页
        7.3.3 使用十二酸混合萃取剂重复批次萃取发酵生产醇类第129-131页
        7.3.4 液-液萃取对醇类产出和碳源消耗的影响第131-134页
    7.4 本章小结第134-135页
结论与展望第135-139页
    结论第135-136页
    创新性成果第136-137页
    展望第137-139页
参考文献第139-161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61-163页
致谢第163-164页
附件第164页

论文共16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刑事诉讼管辖权异议制度研究
下一篇:风险规制制度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