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理论论文--建筑史论文--中国建筑史论文

近代中国城市建筑管理机制的转型变迁(1840-1937)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第一章 绪论第12-34页
    1.1 选题的意义第12-13页
    1.2 研究综述第13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其他学科第13-1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1) 关于城市建筑变迁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2) 关于社会群体、国家体制的变迁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建筑学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1) 关于建筑体系整体转型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2) 关于城市建筑管理机制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现有研究成果分析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1) 建筑学成果的启示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2) 其他专业成果的启示第19-20页
    1.3 研究内容第20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方向的梳理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工作和领域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1) 研究领域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2) 研究工作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研究视角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1) “内力”和“外力”相结合的视角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2) “技术”与“权力”互动的视角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研究目标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1) 梳理历史资料完善历史进程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2) 分析历史进程中的变迁和转型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3) 发现历史规律获得启示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5 基本概念第26-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1) 城市建筑管理机制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2) 公领域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6 时间节点第29-31页
    1.4 研究框架第31-34页
第二章 晚清城市建筑管理机制转型的准备:内力和外力的积聚第34-76页
    2.1 传统城市建筑体系第34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传统社会中的城市建筑认知观第34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传统的城市建筑管理机制第37-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1) 传统的国家管理机制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2) 传统的城市建筑管理机制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3) 官方的工官管理机制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4) 民间的运行机制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5) 官方与民间的示范关系——工官选拔机制第41-42页
    2.2 外力的影响——建立全新的示范机制第42-6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重塑“器物”观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1) “奇技淫巧”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2) “用”“论”分开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重塑城市建筑观第44-5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1) 中国文化主导下的西式建筑第45-5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2) 传统城市占优势地位时的“夷屋”第51-5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3) 租界崛起后的“洋场”“洋楼”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4) 西式建筑物的进一步发展第55-5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租界全新管理机制推动管理观重塑第57-6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1) 租界城市市政建设的完善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2) 租界城市建筑管理机制的完善第58-60页
    2.3 内力的影响一——民间城市建筑认知的重建第60-6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传统官方建筑与民间建筑之间示范机制的断裂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民间建筑活动开始脱离礼制路线第61-6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1) 民间礼制观念的淡漠——“礼仪之争”的讨论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2) 建筑商品化——建筑房地产的兴起第61-6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城市建筑认知中“器”的回归第63-64页
    2.4 内力的影响二——官方城市建筑认知的重建第64-7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城市建筑发展的新需求第64-6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1) 经济驱动下的城市新发展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2) 建筑材料技术的发展第65-6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官方“用”“体”分开的认知模式第67-7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1) 洋务企业建设的“用”“体”分开第68-7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2) 洋务企业管理的“用”“体”分开第71-7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城市建筑管理的重新认知第73页
    本章小结:传统示范机制的断裂和西方示范机制的建立推动观念的重塑第73-76页
第三章 清末城市建筑管理机制整体转型的起点:分化与演变第76-104页
    3.1 清末城市建筑管理体系的特点及其构成第76-8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章程的约束第76-8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1) 官方建筑活动的典章制度第76-7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2) 民间建筑活动的典章制度第79-8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城市定位和管理机制第80-8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1) 城市管理方式和定位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2) 传统城市的“公领域”第81-8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1900年前后清代的城市建筑管理机制第82-84页
    3.2 外力的变化:西方示范管理机制的发展变迁第84-9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租界、租借地城市建筑发展的新阶段第84-8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1) 中国被瓜分的新局面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2) 城市规划体系的出现第85-8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西方在华城市管理机制的发展第87-9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1) 租界——上海公共租界第87-8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2) 殖民地——殖民城市青岛第89-90页
    3.3 官方的变化——城市管理机制自上而下的变迁第90-9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清末新政引发系统化的变革第90-9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城市和建筑的发展第92-9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城市自治的影响第93-94页
    3.4 民间的变化——城市管理机制自下而上的变迁第94-10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民间组织的进一步发展第95-9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民间社会承担的城市功能第98-9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“公领域”的扩大和拓展第99-102页
    本章小结:官方倡导下”公领域”的扩张酝酿城市建筑管理机制的变迁第102-104页
第四章 清末民初城市建筑管理机制变迁的并置:自治与集权第104-176页
    4.1 地方自治推动城市建筑管理机制发展——以上海为例第104-16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城市自治时期第105-1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1) 城市建筑管理机构的草创第106-10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2) 全新管理机制的诞生——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第108-1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3) 新式管理机制的成熟和保持——上海城自治公所、上海市政厅第116-1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4) 自治机构权力变迁背景下的城市建筑管理机制变迁第122-12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5) 结论第127-12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工巡捐局时期第128-15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1) 自治时期管理机制的延续和发展第129-1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2) 城市建筑技术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第136-1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3) 城市建筑管理机制完善——官方与民间的权力协作第144-15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4) 项目的建设流程——个案分析第150-15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5) 隐形自治阶段城市建筑管理的权力机制第153-15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6) 结论第154-15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其他管理机构第156-16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1) 上海市公所第156-16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2) 淞沪商埠督办署和其他城市管理机构第160-16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3) 结论第164页
    4.2 清末集权政治推动的城市管理机制发展第164-17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天津第164-17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1) 城市建筑管理的技术完善第165-16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2) 城市建筑管理的运行机制第167-17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3) 相关管理机制的传承和发展第170-17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4) 小结第171-17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北京第172-17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1) 庚子事变中集权型的城市建筑管理机制的开始第172-17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2) 巡警机制为代表的集权型管理机制第173-17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3) 小结第174-175页
    本章小结:技术机制完善过程中权力机制多样化变迁的并置第175-176页
第五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城市建筑管理机制的突显:集权重塑第176-218页
    5.1 城市建筑管理机制建立的背景第176-18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统治合法性的需求第176-17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总理遗教的构成及执行第177-17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1) 权能分制的万能政府第17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2) 以党治国的“训政”第177-17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3) 专家治国的构想第178-17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城市建筑事务对于国民政府的重要意义第179-18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1) 孙中山与《实业计划》第179-18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2) 孙科与《都市规划论》第180-18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3) 中山陵的建设及其政治意义第181-18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4) 官方建筑的复兴第183-18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相关法规、机构的完善第185-18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1) 城市规划管理主体的建立第18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2) 城市规划相关法规的完善第186-187页
    5.2 城市建筑管理机制发展的新动力第187-20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官方推动——政权的下延与党治的拓展第187-19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1) 工务局体系及其技术官僚的人员构成第187-18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2) 政府对传统民间团体的控制第189-19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民间推动——民间团体的转型和新生第190-20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1) 传统民间团体角色的褪变第190-19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2) 新兴民间机制的成长和积累第191-19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3) 止步于“专业化”的民间机制第199-202页
    5.3 集权重塑在地方的体现第202-21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技术属性的完善第202-21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1) 工务局的组织构架第202-20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2) 技术官僚队伍的建设第204-20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3) 城市建筑章程的修订第205-20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4) 管理职能的明确与细化第206-21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5) 《建筑规则》的修订与完善第210-21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运行机制的完善第212-2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1) 技术会议机制第21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2) 《建筑规则》的修订机制第212-21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3) 道路修筑中的公共权力机制第213-21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4) 大上海计划中的权力机制第214-216页
    本章小结:强势政府介入下专业化的不完全和民间机制的丧失第216-218页
第六章 结论第218-231页
    6.1 中国近代城市建筑管理机制变迁的特点第218-222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变迁的历程第218-2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1) 变迁力量的积蓄第21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2) 变迁的发展和并置第218-2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3) 变迁转型的突显第219-220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城市建筑管理机制的变迁与转型第220-222页
    6.2 中国近代城市建筑管理机制转型的特点第222-22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变迁的动力第222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变迁的方式第222-22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变迁的突变第223页
    6.3 中国近代城市建筑管理机制变迁中的得失第223-228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变迁中的所得第224-2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1) 无政府状态的结束第2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2) 技术管理的不断完善第224-22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3) 建筑专业的建立第225-2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4) 建筑领域民间活力的存在第226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变迁中的所失第226-2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1) 不完全的职业化第226-22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2) 相关法规章程的曲高和寡第227-2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3) 城市建筑事务中民间机制的丧失第228页
    6.4 对当代的启示第228-231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市民社会的培养与民间机制的保持第228-229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完善建筑师的专业化并明确其第三方地位第229-230页
        6.4.3 法规制定中民主性带动下的适度性第230-231页
结语第231-232页
附录第232-264页
    附录1第232-235页
    附录2第235-236页
    附录3第236-237页
    附录4第237-252页
    附录5第252-253页
    附录6第253-254页
    附录7第254-256页
    附录8第256-257页
    附录9第257-258页
    附录10第258-259页
    附录11第259-260页
    附录12第260-261页
    附录13第261-264页
参考书目第264-276页
表格索引第276-278页
图片索引第278-284页
致谢第284-285页

论文共28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黄君璧书画鉴赏与临摹创作
下一篇:基于商业业态提升的古镇风貌整治--以周庄商业空间设计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