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3-4页 |
| 摘要 | 第4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8页 |
| 符号说明 | 第15-17页 |
| 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7-29页 |
| 1.1 前言 | 第17页 |
| 1.2 气液传质理论概述 | 第17-19页 |
| 1.2.1 气液传质及研究意义 | 第17页 |
| 1.2.2 气液传质模型 | 第17-19页 |
| 1.3 超重力技术背景 | 第19-23页 |
| 1.3.1 超重力技术简介 | 第19-21页 |
| 1.3.2 超重力技术工业应用现状 | 第21-22页 |
| 1.3.3 旋转填充床传质性能研究概况 | 第22-23页 |
| 1.4 泡沫镍填料研究现状 | 第23-26页 |
| 1.5 研究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6-29页 |
| 第二章 泡沫镍填料的改性及表征 | 第29-37页 |
| 2.1 引言 | 第29页 |
| 2.2 泡沫镍填料的改性方法 | 第29-30页 |
| 2.3 实验部分 | 第30-31页 |
| 2.3.1 实验药品与仪器 | 第30页 |
| 2.3.2 实验方法与流程 | 第30-31页 |
| 2.4 改性结果表征 | 第31-35页 |
| 2.4.1 静态接触角分析 | 第31-33页 |
| 2.4.2 扫描电镜分析 | 第33-35页 |
| 2.4.3 光电子能谱分析 | 第35页 |
| 2.7 本章小结 | 第35-37页 |
| 第三章 泡沫镍填料旋转填充床液相体积传质系数的测定 | 第37-57页 |
| 3.1 引言 | 第37页 |
| 3.2 快速反应体系传质机理 | 第37-40页 |
| 3.3 实验部分 | 第40-44页 |
| 3.3.1 实验装置与仪器 | 第40-41页 |
| 3.3.2 实验方法及流程 | 第41-44页 |
| 3.4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44-48页 |
| 3.4.1 转速对有效传质比表面积和液相传质系数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| 3.4.2 液量对有效传质比表面积和液相传质系数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| 3.4.3 气量对有效传质比表面积和液相传质系数的影响 | 第46-48页 |
| 3.5 改性前后泡沫镍填料旋转填充床传质性能对比 | 第48-53页 |
| 3.5.1 转速对有效传质比表面积、液相传质系数和液相体积传质系数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| 3.5.2 液量对有效传质比表面积、液相传质系数和液相体积传质系数的影响 | 第49-51页 |
| 3.5.3 气量对有效传质比表面积、液相传质系数和液相体积传质系数的影响 | 第51-53页 |
| 3.6 有效传质比表面积的关联式拟合 | 第53-54页 |
| 3.7 液相体积传质系数的关联式拟合 | 第54-55页 |
| 3.8 本章小结 | 第55-57页 |
| 第四章 泡沫镍填料旋转填充床气相传质系数的测定 | 第57-65页 |
| 4.1 引言 | 第57页 |
| 4.2 气相传质 | 第57-58页 |
| 4.3 实验部分 | 第58-59页 |
| 4.3.1 实验设备与仪器 | 第58页 |
| 4.3.2 实验方法及流程 | 第58-59页 |
| 4.4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59-62页 |
| 4.4.1 转速对气相体积传质系数的影响 | 第59-60页 |
| 4.4.2 液量对气相体积传质系数的影响 | 第60-61页 |
| 4.4.3 气量对气相体积传质系数的影响 | 第61-62页 |
| 4.5 气相体积传质系数的关联式拟合 | 第62-63页 |
| 4.6 本章小结 | 第63-65页 |
| 第五章 泡沫镍填料旋转填充床流动可视化研究 | 第65-73页 |
| 5.1 引言 | 第65页 |
| 5.2 液体流动形态的静态可视化研究 | 第65-68页 |
| 5.2.1 操作方法 | 第65-67页 |
| 5.2.2 数据处理与结果 | 第67-68页 |
| 5.3 旋转填充床中液体流动形态的动态可视化研究 | 第68-72页 |
| 5.3.1 操作方法 | 第68-70页 |
| 5.3.2 数据处理与结果 | 第70-72页 |
| 5.4 本章小结 | 第72-73页 |
|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73-75页 |
| 6.1 结论 | 第73-74页 |
| 6.2 建议 | 第74-7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5-79页 |
| 致谢 | 第79-81页 |
|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81-83页 |
| 作者和导师简介 | 第83-84页 |
|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| 第84-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