聚变示范堆(HCCB-DEMO)氦冷固态氚增殖包层优化设计研究
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32页 |
1.1 聚变堆研究背景及进展 | 第13-19页 |
1.1.1 聚变堆及其包层概述 | 第13-14页 |
1.1.2 国际聚变堆研究背景和进展 | 第14-17页 |
1.1.3 HCCB-DEMO研究背景 | 第17-19页 |
1.2 ITER及其实验包层概况 | 第19-20页 |
1.3 氦冷固态氚增殖剂包层研究背景及进展 | 第20-29页 |
1.3.1 欧盟HCPB概念 | 第21-25页 |
1.3.2 韩国HCCR概念 | 第25-26页 |
1.3.3 中国HCCB概念 | 第26-29页 |
1.3.4 小结 | 第29页 |
1.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目的 | 第29-30页 |
1.5 本论文的创新点及主要工作 | 第30-32页 |
第二章 包层整体结构及模块设计 | 第32-48页 |
2.1 设计原则及要求 | 第32-33页 |
2.1.1 设计原则 | 第32页 |
2.1.2 设计要求 | 第32-33页 |
2.2 包层材料选取 | 第33-37页 |
2.2.1 结构材料 | 第33-34页 |
2.2.2 氚增殖材料 | 第34-36页 |
2.2.3 中子倍增材料 | 第36-37页 |
2.2.4 面向等离子体材料 | 第37页 |
2.2.5 小结 | 第37页 |
2.3 包层设计方案 | 第37-46页 |
2.3.1 堆内布置方案 | 第37-38页 |
2.3.2 典型包层基本结构 | 第38-45页 |
2.3.3 包层冷却剂流动设计方案 | 第45-46页 |
2.4 本章总结 | 第46-48页 |
第三章 包层热工水力学初步设计与优化 | 第48-62页 |
3.1 热工水力学分析的目的与方法 | 第48-49页 |
3.1.1 分析目的 | 第48页 |
3.1.2 分析方法 | 第48-49页 |
3.2 结构及热工关键尺寸探索 | 第49-61页 |
3.2.1 第一壁 | 第50-52页 |
3.2.2 增殖单元分析 | 第52-61页 |
3.3 本章总结 | 第61-62页 |
第四章 包层热工水力学最终设计与分析 | 第62-100页 |
4.1 中子学分析 | 第62-64页 |
4.2 包层冷却剂分配详细分析 | 第64-65页 |
4.3 各子模块热工流体分析 | 第65-84页 |
4.3.1 第一壁 | 第66-72页 |
4.3.2 筋板/盖板 | 第72-78页 |
4.3.3 增殖单元 | 第78-84页 |
4.4 各子模块集成设计与分析 | 第84-96页 |
4.4.1 增殖单元-筋板-第一壁集成分析 | 第84-89页 |
4.4.2 增殖单元-筋板-第一壁及侧壁集成分析 | 第89-93页 |
4.4.3 增殖单元-筋板-第一壁局部集成分析 | 第93-96页 |
4.5 本章总结 | 第96-100页 |
第五章 包层冷却剂分配腔体流动设计与分析 | 第100-120页 |
5.1 分析目的以及方法 | 第100-101页 |
5.1.1 分析目的 | 第100页 |
5.1.2 分析方法 | 第100-101页 |
5.2 各腔体单独分析及优化 | 第101-118页 |
5.2.1 增殖单元腔体 | 第101-106页 |
5.2.2 大背板腔体1 | 第106-110页 |
5.2.3 大背板腔体2 | 第110-114页 |
5.2.4 大背板腔体3 | 第114-118页 |
5.3 本章总结 | 第118-120页 |
第六章 包层及模块结构应力分析 | 第120-140页 |
6.1 分析目的以及方法 | 第120-123页 |
6.1.1 分析目的 | 第120页 |
6.1.2 分析准则及方法 | 第120-123页 |
6.2 分析模型及网格 | 第123-125页 |
6.3 P-type分析 | 第125-135页 |
6.3.1 正常运行工况分析 | 第126-130页 |
6.3.2 事故工况分析 | 第130-135页 |
6.4 S-type分析 | 第135-138页 |
6.5 本章总结 | 第138-140页 |
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40-142页 |
7.1 主要研究成果 | 第140-141页 |
7.2 展望 | 第141-1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2-150页 |
致谢 | 第150-152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| 第1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