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4页 |
1.1 选题依据与意义 | 第11-15页 |
1.2 研究现状及问题 | 第15-20页 |
1.2.1 盆地北部构造演化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1.2.2 盆地北部天然气聚集成藏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1.2.3 盆地北部天然气逸散的浅层地质效应 | 第17-18页 |
1.2.4 盆地北部砂岩型铀矿床成因研究现状 | 第18-19页 |
1.2.5 天然气与铀成矿的关系 | 第19-20页 |
1.3 研究思路、内容与方法 | 第20-22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20页 |
1.3.2 研究内容 | 第20-21页 |
1.3.3 研究方法 | 第21-22页 |
1.4 完成的工作量 | 第22-23页 |
1.5 主要创新点 | 第23-24页 |
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| 第24-33页 |
2.1 盆地概况 | 第24页 |
2.2 盆地构造—沉积演化特征 | 第24-28页 |
2.3 盆地多种能源矿产特征 | 第28-33页 |
第三章 盆地北部中新生代构造变动及动力学背景 | 第33-48页 |
3.1 中新生代构造变动的地质响应 | 第33-37页 |
3.1.1 三叠纪末 | 第33-35页 |
3.1.2 延安期末 | 第35页 |
3.1.3 晚侏罗世 | 第35-37页 |
3.1.4 早白垩世末以来 | 第37页 |
3.2 构造变动的低温热年代学记录 | 第37-45页 |
3.3 中新生代构造变动的动力学背景 | 第45-48页 |
第四章 盆地北部天然气成藏特征 | 第48-61页 |
4.1 烃源岩特征 | 第48-49页 |
4.1.1 煤层 | 第48-49页 |
4.1.2 暗色泥岩 | 第49页 |
4.1.3 热演化程度 | 第49页 |
4.2 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| 第49-56页 |
4.2.1 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气源分析 | 第49-52页 |
4.2.2 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的运移成藏指示意义 | 第52-56页 |
4.3 储集层特征 | 第56-59页 |
4.3.1 伊陕斜坡地区上古生界储集层特征 | 第57-58页 |
4.3.2 伊盟隆起地区上古生界储集层特征 | 第58-59页 |
4.4 盆地北部天然气聚集成藏模式 | 第59-61页 |
4.4.1 伊陕斜坡地区天然气聚集成藏模式 | 第59-60页 |
4.4.2 伊盟隆起地区天然气聚集成藏模式 | 第60-61页 |
第五章 盆地北部天然气逸散的浅层地质效应 | 第61-85页 |
5.1 天然气逸散的地质效应类型 | 第61-62页 |
5.2 漂白砂岩 | 第62-75页 |
5.2.1 漂白砂岩形成地质环境——不整合结构 | 第62-64页 |
5.2.2 不整合结构类型 | 第64-66页 |
5.2.3 不整合结构特征 | 第66-71页 |
5.2.4 漂白砂岩成因 | 第71-75页 |
5.3 碳酸盐化 | 第75-85页 |
5.3.1 碳酸盐化特征 | 第75-78页 |
5.3.2 碳酸盐化成因 | 第78-85页 |
第六章 盆地北部砂岩型铀矿地质特征 | 第85-114页 |
6.1 直罗组砂岩型铀矿基本地质特征 | 第87-90页 |
6.1.1 直罗组地层特征 | 第87-90页 |
6.1.2 直罗组砂岩岩石学特征 | 第90页 |
6.2 直罗组砂岩物源特征 | 第90-100页 |
6.2.1 直罗组砂岩铀预富集特征 | 第92页 |
6.2.2 直罗组砂岩物源分析 | 第92-99页 |
6.2.3 直罗组富铀砂岩成因 | 第99-100页 |
6.3 砂岩型铀矿成岩作用与流体地质特征 | 第100-114页 |
6.3.1 成岩矿物特征 | 第101-105页 |
6.3.2 方解石碳氧同位素特征 | 第105-106页 |
6.3.3 流体包裹体特征 | 第106-110页 |
6.3.4 流体作用类型 | 第110-114页 |
第七章 砂岩型铀矿成矿流体环境与成矿机理 | 第114-137页 |
7.1 矿化砂岩岩相学特征 | 第117页 |
7.2 铀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| 第117-123页 |
7.2.1 铀矿物电子探针分析 | 第117-118页 |
7.2.2 铀矿物原位fs-LA-ICP-MS稀土元素分析 | 第118-120页 |
7.2.3 矿化砂岩全岩元素分析 | 第120-123页 |
7.3 铀成矿流体环境分析 | 第123-125页 |
7.4 热液流体中铀的迁移特征及意义 | 第125-127页 |
7.4.1 热液流体中铀的迁移特征 | 第125-127页 |
7.4.2 热液流体对铀成矿的意义 | 第127页 |
7.5 铀成矿年代学分析 | 第127-131页 |
7.6 天然气逸散与铀成矿的关系 | 第131-134页 |
7.7 铀成矿模式 | 第134-137页 |
结论 | 第137-14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0-16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165-166页 |
致谢 | 第166-167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