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4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8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6页 |
| 1.1 论文选题依据、拟解决科学问题 | 第11-13页 |
| 1.2 研究方法和主要工作量 | 第13-14页 |
| 1.3 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| 第14页 |
| 1.4 论文包括的主要内容 | 第14-16页 |
|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| 第16-22页 |
| 2.1 河西走廊盆地构造变形图像及其变形机制 | 第16-17页 |
| 2.2 研究区出露的新生代地层 | 第17-19页 |
| 2.3 佛洞庙-红崖子断裂研究现状 | 第19-22页 |
| 第三章 基于SPOT6相对的DEM数据提取及位错测量 | 第22-29页 |
| 3.1 SPOT6相对的DEM数据提取流程 | 第22页 |
| 3.2 SPOT-DEM数据精度评定 | 第22-27页 |
| 3.3 基于SPOT-DEM或DGPS数据的断层陡坎位错测量 | 第27-29页 |
| 第四章 地貌面分期、定年以及成因分析 | 第29-48页 |
| 4.1 地貌面分期 | 第29-31页 |
| 4.2 黄土OSL定年 | 第31-32页 |
| 4.3 宇宙成因核素定年 | 第32-45页 |
| 4.4 地貌面成因探讨 | 第45-48页 |
| 第五章 佛洞庙-红崖子断裂晚第四纪变形和运动学速率 | 第48-77页 |
| 5.1 断裂几何分段 | 第48-52页 |
| 5.2 断裂西段洪水坝河附近阶地变形特征和变形速率 | 第52-56页 |
| 5.3 断裂西段石羊圏附近阶地变形特征和变形速率 | 第56-59页 |
| 5.4 断裂中段茹家台子附近阶地变形特征和变形速率 | 第59-65页 |
| 5.5 断裂中段黄草坝附近阶地变形特征和变形速率 | 第65-68页 |
| 5.6 胡家台背斜区构造变形及变形速率 | 第68-77页 |
| 5.6.1 胡家台背斜变形特征与褶皱变形机制 | 第69-72页 |
| 5.6.2 背斜北翼F4断层变形特征 | 第72-73页 |
| 5.6.3 背斜东侧F2断裂变形特征 | 第73-75页 |
| 5.6.4 夹山子水库南F1断裂变形特征 | 第75-77页 |
| 第六章 祁连山北缘断裂在青藏高原北部构造变形中作用 | 第77-85页 |
| 6.1 佛洞庙-红崖子断裂垂直滑动速率 | 第77-78页 |
| 6.2 地质滑动速率与GPS速率的比较 | 第78-83页 |
| 6.3 祁连山山前断裂活动性对祁连山构造地貌演化的意义 | 第83-85页 |
| 第七章 初步认识及存在的问题 | 第85-86页 |
| 7.1 初步认识 | 第85页 |
| 7.2 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 | 第85-86页 |
| 致谢 | 第86-8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7-95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9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