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10-19页 |
1.1 课题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| 第11-15页 |
1.2.1 长沙窑陶瓷装饰技法的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2.2 黑茶产品包装设计方面的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2.3 长沙窑模印贴花在黑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3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3.1 研究的目的 | 第15页 |
1.3.2 研究的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4 研究特色和创新点 | 第16页 |
1.5 课题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| 第16-19页 |
1.5.1 课题研究方法 | 第16-18页 |
1.5.2 课题研究框架 | 第18-19页 |
2 长沙窑模印贴花特质分析与研究 | 第19-30页 |
2.1 长沙窑概述 | 第19-20页 |
2.2 长沙窑雕塑技法 | 第20-22页 |
2.2.1 捏塑 | 第20-21页 |
2.2.2 模印贴花 | 第21-22页 |
2.3 长沙窑模印贴花模具 | 第22-23页 |
2.3.1 人物类模印贴花模具 | 第22页 |
2.3.2 动植物类模印贴花模具 | 第22-23页 |
2.3.3 联耳、立耳模印贴花模具 | 第23页 |
2.3.4 佛教建筑模印贴花模具 | 第23页 |
2.3.5 其他类模印贴花模具 | 第23页 |
2.4 长沙窑模印贴花的特质 | 第23-28页 |
2.4.1 长沙窑模印贴花的多样性 | 第24-25页 |
2.4.2 长沙窑模印贴花的包容性 | 第25-27页 |
2.4.3 长沙窑模印贴花的表现力和装饰效果 | 第27-28页 |
2.5 长沙窑模印贴花技术工艺流程 | 第28-29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29-30页 |
3 安化黑茶和黑茶包装设计 | 第30-37页 |
3.1 安化黑茶概况 | 第30-31页 |
3.2 安化黑茶的特征分析 | 第31-32页 |
3.2.1 外观特征 | 第31-32页 |
3.2.2 储存与历史特征 | 第32页 |
3.3 安化黑茶包装现状分析 | 第32-35页 |
3.3.1 材质上 | 第33-34页 |
3.3.2 装饰上 | 第34-35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5-37页 |
4 长沙窑模印贴花在黑茶包装容器设计中的应用 | 第37-48页 |
4.1 成功的黑茶包装应具备要素分析 | 第37-40页 |
4.1.1 明确的消费定位 | 第37-38页 |
4.1.2 合理的取材 | 第38页 |
4.1.3 合适的外观 | 第38-39页 |
4.1.4 包装的环保性 | 第39-40页 |
4.2 长沙窑模印贴花在黑茶包装容器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| 第40-43页 |
4.2.1 黑茶包装容器设计多元化为长沙窑模印贴花提供了应用可能 | 第40-41页 |
4.2.2 长沙窑现有生产条件为安化黑茶包装生产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 | 第41页 |
4.2.3 长沙窑模印贴花与黑茶包装设计理念的趋同性 | 第41-42页 |
4.2.4 长沙窑陶瓷材料应用的可行性 | 第42-43页 |
4.2.5 丰富的安化黑茶文化为长沙窑模印贴花的创新提供了素材 | 第43页 |
4.3 长沙窑传统模印贴花纹饰在容器中的运用研究 | 第43-44页 |
4.3.1 长沙窑传统模印贴花元素 | 第43-44页 |
4.3.2 长沙窑模印贴花传统纹饰在现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| 第44页 |
4.4 长沙窑模印贴花在安化黑茶包装容器上的应用 | 第44-47页 |
4.4.1 重新注解长沙窑模印贴花传统纹饰,寻找与黑茶包装设计的融合 | 第44-45页 |
4.4.2 以湖湘文化为背景,演绎安化黑茶包装的地域特色 | 第45页 |
4.4.3 以历史文化为优势,形成具有安化黑茶特色的包装设计 | 第45-46页 |
4.4.4 长沙窑模印贴花在安化黑茶包装容器上的具体应用 | 第46-47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5 长沙窑模印贴花在黑茶包装容器中的应用设计实践 | 第48-64页 |
5.1 课题设计分析 | 第48-55页 |
5.1.1 装饰纹样设计分析 | 第48-51页 |
5.1.2 造型设计分析 | 第51-55页 |
5.1.3 釉色设计分析 | 第55页 |
5.2 具体设计实践 | 第55-64页 |
5.2.1 设计作品的制作 | 第55-56页 |
5.2.2 设计作品的呈现 | 第56-64页 |
6 结语及展望 | 第64-66页 |
6.1 结论总结 | 第64-65页 |
6.2 存在问题 | 第65页 |
6.3 展望 | 第65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70页 |
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| 第70-72页 |
致谢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