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一、新的议题: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的制度兴起 | 第11-17页 |
(一) 被遗忘权制度产生的时代背景 | 第11-13页 |
1. 大数据时代的安全隐忧:遗忘成为例外 | 第11-12页 |
2. 现有法律保护的困境:对个人信息保护应对不足 | 第12-13页 |
(二) 中国被遗忘权第一案的诞生与学界争鸣 | 第13-17页 |
1. 公民与百度对薄公堂:被遗忘权进入公众视野 | 第13-15页 |
2. 支持与反对争锋相对:网络和学术界热烈探讨 | 第15-17页 |
二、制度争议:欧美被遗忘权的立法逻辑与区别 | 第17-28页 |
(一) 欧盟被遗忘权法律保护相关制度 | 第17-23页 |
1. 1995年欧盟《数据保护指令》中被遗忘权的制度规定 | 第18-19页 |
2. 2014年被遗忘权的司法确认:谷歌诉冈萨雷斯案 | 第19-22页 |
3. 2016年《欧盟数据保护通用条例》中被遗忘权的制度规定 | 第22-23页 |
(二) 美国被遗忘权法律保护相关制度 | 第23-25页 |
(三) 欧美对被遗忘权法律保护的区别 | 第25-27页 |
(四) 欧美被遗忘权法律区别背后的原因 | 第27-28页 |
三、理论分析:被遗忘权的法律属性 | 第28-38页 |
(一) 被遗忘权属人格权范畴且兼具财产权属性 | 第28-29页 |
(二) 被遗忘权附属于某项具体人格权 | 第29-30页 |
(三) 被遗忘权的权利界限厘定 | 第30-36页 |
1. 隐私权与个人信息权之界分 | 第31-33页 |
2. 被遗忘权与个人信息权之界分 | 第33-34页 |
3. 被遗忘权与隐私权之界分 | 第34-36页 |
(四) 被遗忘权在人格权谱系中的位置 | 第36-38页 |
四、利益衡量:被遗忘权构建中的价值冲突与弥合 | 第38-46页 |
(一) 被遗忘权的构建价值 | 第38-40页 |
(二) 被遗忘权的价值冲突 | 第40-42页 |
1. 被遗忘权与言论自由的博弈 | 第40-41页 |
2. 被遗忘权与公共安全的平衡 | 第41-42页 |
(三) 被遗忘权的利益识别 | 第42-44页 |
1. 权利主体对个人信息的保护需求 | 第42-43页 |
2. 义务主体对个人信息的利用需求 | 第43页 |
3. 公共机关对个人信息的掌控需求 | 第43-44页 |
(四) 冲突弥合:基于“两头强化,三方平衡”理论分析 | 第44-46页 |
五、制度构建:我国被遗忘权制度的法律规则设计 | 第46-55页 |
(一) 被遗忘权制度构建的必要性分析 | 第46-48页 |
1. 被遗忘权制度对个人信息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| 第46页 |
2. 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做法已符合被遗忘权精神 | 第46-47页 |
3. 《网络安全法》的出台肯定了被遗忘权制度 | 第47-48页 |
(二) 明晰被遗忘权的概念 | 第48页 |
(三) 明确被遗忘权的具体内容 | 第48-51页 |
1. 权利主体 | 第48-49页 |
2. 义务主体 | 第49-50页 |
3. 权利客体 | 第50-51页 |
(四) 被遗忘权侵权法保护之构成要件 | 第51-53页 |
1. 义务主体存在违法行为 | 第51-52页 |
2. 权利主体具有损害结果 | 第52页 |
3. 两者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| 第52-53页 |
4. 义务主体主观存在过错 | 第53页 |
(五) 被遗忘权侵权的免责事由 | 第53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9页 |
致谢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