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绪论 | 第9-19页 |
一、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二、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(一) 理论意义 | 第11页 |
(二) 实践意义 | 第11页 |
三、研究综述 | 第11-16页 |
(一) 关于新媒体的研究 | 第12-13页 |
(二)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话语权的研究 | 第13-15页 |
(三) 综合评述 | 第15-16页 |
四、研究思路 | 第16页 |
五、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(一) 文献研究法 | 第16-17页 |
(二) 辩证分析法 | 第17页 |
(三) 访谈法 | 第17页 |
六、创新点与不足 | 第17-19页 |
(一) 创新点 | 第17-18页 |
(二) 不足之处 | 第18-19页 |
第一章 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话语权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9-27页 |
一、新媒体的概念和特点 | 第19-22页 |
二、话语权的概念 | 第22-23页 |
三、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| 第23-24页 |
(一)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| 第23页 |
(二)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概念 | 第23-24页 |
四、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话语权的概念和特点 | 第24-27页 |
(一) 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话语权的概念 | 第24-25页 |
(二) 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话语权的特点 | 第25-27页 |
第二章 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话语权现状分析 | 第27-38页 |
一、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话语权的发展成效 | 第27-29页 |
(一) 大学生话语表达意识增强 | 第27-28页 |
(二) 话语表达环境不断优化 | 第28-29页 |
(三) 师生话语互动加强 | 第29页 |
二、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话语权失当的表现 | 第29-38页 |
(一) 大学生话语权线下缺失 | 第30-32页 |
(二) 大学生话语权线上失范 | 第32-38页 |
第三章 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话语权失当原因分析 | 第38-46页 |
一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科学体系建构中的不足 | 第38-40页 |
(一)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理论中大学生主体的隐匿 | 第38-39页 |
(二)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不完善 | 第39-40页 |
二、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责任与能力的缺失 | 第40-41页 |
(一) 大学生对话语权的责任感不强 | 第40-41页 |
(二) 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能力有待提高 | 第41页 |
三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外部环境和机制的不利 | 第41-46页 |
(一) 缺乏对学生话语的有效引导 | 第41-43页 |
(二) 主流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平台建设不完善 | 第43-44页 |
(三) 新媒体不良信息过滤机制不健全 | 第44-46页 |
第四章 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话语权提升路径 | 第46-56页 |
一、强化理论创新,完善话语体系 | 第46-51页 |
(一) 创新话语方式和互动模式 | 第46-49页 |
(二) 重视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辅导 | 第49-50页 |
(三) 开设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 | 第50-51页 |
二、从自身出发,自觉提升话语责任感和能力 | 第51-53页 |
(一) 端正态度,严肃对待话语权 | 第51-52页 |
(二) 充实自我,提升媒介素养能力 | 第52-53页 |
三、调动外部机制,增强话语活力 | 第53-56页 |
(一)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平台建设 | 第53页 |
(二)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管理队伍建设 | 第53-54页 |
(三) 政府主导净化大学生话语权表达环境 | 第54-56页 |
结语 | 第56-57页 |
附录 | 第57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4页 |
一、著作类 | 第60页 |
二、期刊类 | 第60-63页 |
三、硕博论文类 | 第63-64页 |
致谢 | 第64-65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