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7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2页 |
缩略词 | 第13-14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4-30页 |
1 大豆疫霉根腐病病原菌的研究 | 第14-15页 |
1.1 生态学特征和生活史 | 第14-15页 |
1.2 病害发生 | 第15页 |
1.3 病害症状 | 第15页 |
2 大豆对大豆疫霉菌的抗性研究 | 第15-21页 |
2.1 大豆对大豆疫霉菌的抗性类型 | 第15-17页 |
2.2 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鉴定方法 | 第17-19页 |
2.3 大豆疫霉菌生理小种与大豆鉴别寄主 | 第19-20页 |
2.4 抗源筛选和抗病基因推导 | 第20-21页 |
3 大豆对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基因的发掘 | 第21-27页 |
3.1 大豆分子遗传图谱和基因组测序 | 第21-22页 |
3.2 遗传作图研究 | 第22-23页 |
3.3 完全抗性基因的定位和克隆 | 第23-25页 |
3.4 部分抗性QTL位点的定位 | 第25-27页 |
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7-30页 |
第二章 大豆微核心种质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性鉴定 | 第30-40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30-31页 |
1.1 大豆微核心种质 | 第30页 |
1.2 大豆疫霉菌株 | 第30页 |
1.3 表型鉴定 | 第30-31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31-37页 |
2.1 大豆微核心种质的地理分布 | 第31页 |
2.2 大豆疫霉菌株的毒力分析 | 第31-33页 |
2.3 大豆微核心种质抗性鉴定 | 第33-35页 |
2.4 大豆微核心种质抗病基因推导 | 第35-37页 |
3 讨论 | 第37-40页 |
第三章 关联定位大豆微核心种质中的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位点 | 第40-64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40-42页 |
1.1 材料 | 第40页 |
1.2 表型鉴定 | 第40页 |
1.3 SNP标记及多样性分析 | 第40页 |
1.4 连锁不平衡 | 第40-41页 |
1.5 群体结构和亲缘关系 | 第41页 |
1.6 关联分析 | 第41-42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42-60页 |
2.1 SNP标记遗传多样性 | 第42-43页 |
2.2 连锁不平衡 | 第43-45页 |
2.3 群体结构和群体间亲缘关系 | 第45-47页 |
2.4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抗性关联SNP | 第47-60页 |
3 讨论 | 第60-64页 |
3.1 群体的选择 | 第60页 |
3.2 连锁不平衡 | 第60-61页 |
3.3 群体结构和群体间亲缘关系 | 第61页 |
3.4 不同线性模型对关联分析结果的影响 | 第61页 |
3.5 稳定关联的SNP | 第61-64页 |
第四章 大豆疫霉根腐病完全抗性基因RpsLu4的定位 | 第64-76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64-68页 |
1.1 供试材料 | 第64页 |
1.2 供试菌株 | 第64页 |
1.3 抗性鉴定方法 | 第64页 |
1.4 DNA的提取及PCR扩增 | 第64-66页 |
1.5 实验所用试剂配方及实验仪器 | 第66-68页 |
1.6 抗感池的构建 | 第68页 |
1.7 连锁遗传分析 | 第68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68-74页 |
2.1 抗病基因推导 | 第68页 |
2.2 抗性遗传分析 | 第68-70页 |
2.3 SSR标记筛选 | 第70-72页 |
2.4 抗病基因定位 | 第72页 |
2.5 候选基因预测 | 第72-74页 |
3 讨论 | 第74-76页 |
第五章 大豆疫霉根腐病部分抗性QTL定位 | 第76-86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76-77页 |
1.1 供试材料 | 第76页 |
1.2 供试菌株 | 第76页 |
1.3 抗性鉴定方法 | 第76页 |
1.4 群体分子标记数据 | 第76-77页 |
1.5 表型数据分析 | 第77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77-83页 |
2.1 亲本和重组自交家系群体(NJRIZM6)的部分抗性鉴定 | 第77-79页 |
2.2 对大豆疫霉根腐病部分抗性QTL的定位 | 第79页 |
2.3 QTL位点序列分析 | 第79-83页 |
3 讨论 | 第83-86页 |
全文总结 | 第86-88页 |
本研究创新之处 | 第88-9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0-100页 |
附录 | 第100-11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18-120页 |
致谢 | 第12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