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1引言 | 第9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、目的及意义 | 第9-13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2页 |
1.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6页 |
1.2.1 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2.2 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3 研究思路 | 第16-17页 |
1.4 创新之处 | 第17-18页 |
2 政府创业投资引导的运作模式及风险分析 | 第18-31页 |
2.1 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设立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| 第18-21页 |
2.1.1 准公共产品理论 | 第18-19页 |
2.1.2 创业投资的准公共产品性质 | 第19-20页 |
2.1.3 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作用 | 第20-21页 |
2.2 我国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发展历程 | 第21-23页 |
2.2.1 起步阶段 | 第21-22页 |
2.2.2 发展阶段 | 第22页 |
2.2.3 规范化阶段 | 第22-23页 |
2.3 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运行模式 | 第23-27页 |
2.3.1 参股支持 | 第24-25页 |
2.3.2 融资担保 | 第25页 |
2.3.3 跟进投资 | 第25-26页 |
2.3.4 其他模式 | 第26-27页 |
2.3.5 本文研究对象的选择 | 第27页 |
2.4 风险分析 | 第27-29页 |
2.4.1 管理人员寻租风险 | 第28页 |
2.4.2 创投机构管理风险 | 第28-29页 |
2.4.3 诉求冲突风险 | 第29页 |
2.4.4 委托代理风险 | 第29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9-31页 |
3 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| 第31-45页 |
3.1 指标选取分析 | 第31-39页 |
3.1.1 政策效果 | 第31-33页 |
3.1.2 社会效应 | 第33页 |
3.1.3 市场环境 | 第33-34页 |
3.1.4 经济收益 | 第34-36页 |
3.1.5 参与主体的内部管理 | 第36-37页 |
3.1.6 拟选取指标及其说明 | 第37-39页 |
3.2 样本数据来源及原始数据说明 | 第39-40页 |
3.3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| 第40-44页 |
3.3.1 相关检验与方差分析 | 第41-42页 |
3.3.2 因子的提取与命名 | 第42-43页 |
3.3.3 因子得分与指标体系构建 | 第43-44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4-45页 |
4 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绩效评价研究 | 第45-52页 |
4.1 DEA模型简介 | 第45-46页 |
4.2 数据样本的选取与处理 | 第46页 |
4.3 实证评价与结果分析 | 第46-51页 |
4.3.1 综合效率(TE)方面 | 第47-48页 |
4.3.2 规模效率(SE)方面 | 第48-49页 |
4.3.3 纯技术效率(PTE)方面 | 第49页 |
4.3.4 投入冗余与产出不足分析 | 第49-51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5 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| 第52-59页 |
5.1 多元线性回归 | 第52-53页 |
5.2 数据样本的选取 | 第53页 |
5.3 多元回归分析 | 第53-56页 |
5.3.1 各项检验及说明 | 第53-55页 |
5.3.2 各变量系数及检验 | 第55-56页 |
5.4 回归结果分析 | 第56-57页 |
5.4.1 投资规模 | 第56-57页 |
5.4.2 研发费用 | 第57页 |
5.4.3 收益 | 第57页 |
5.4.4 收益增长率 | 第57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57-59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59-62页 |
6.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与建议 | 第59-61页 |
6.1.1 主要结论 | 第59-60页 |
6.1.2 建议 | 第60-61页 |
6.2 展望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6页 |
附录A | 第66-69页 |
附录B | 第69-71页 |
附录C | 第71-73页 |
致谢 | 第73-74页 |
硕士在读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