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农业经济论文--农业经济理论论文--土地经济学论文--土地管理、规划及利用论文

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效应研究

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7页
第1章 绪论第11-22页
    1.1 选题背景与意义第11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选题背景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12-14页
    1.2 研究进展第14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第14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第17-18页
    1.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8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目标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内容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技术手段与路线第19-22页
第2章 区域概况第22-37页
    2.1 自然环境概况第22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地质地貌特征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气候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河流水文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土壤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5 植被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6 生物多样性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7 丰富的旅游资源第28-29页
    2.2 “五大功能区”发展战略第29-31页
    2.3 社会经济现状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人口总量多,分布差异明显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第31-32页
    2.4 重庆市土地管理改革第32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土地改革举措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关于“地票”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户籍制度改革第35-37页
第3章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第37-51页
    3.1 土地利用数据来源第37-38页
    3.2 土地利用变化统计分析第38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土地资源质量变化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土地利用变化幅度研究第40-41页
    3.3 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分析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第43页
    3.4 总体土地利用程度分析第43-44页
    3.5 水土流失变化分析第44-47页
    3.6 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分析第47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6.1 研究方法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3.6.2 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分析第47-51页
第4章 植被变化驱动因素分析第51-67页
    4.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第51-52页
    4.2 植被指数变化分析第52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植被指数的时间维变化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植被指数的空间维变化第54-56页
    4.3 植被指数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特征第56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旬均温与旬植被指数时滞互相关分析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降水、气温变化趋势分析第57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植被指数年内趋势变化第60-62页
    4.4 植被变化的人为驱动分析第62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土地利用变化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生态修复建设第6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农户生计变迁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人类活动影响空间异质性第64-67页
第5章 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分析第67-93页
    5.1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法第67-68页
    5.2 Costanza指标体系第68-70页
    5.3 谢高地指标体系第70-73页
    5.4 重庆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体系第73-75页
    5.5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分析第75-81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第75-78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生态价值敏感性分析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5.5.3 生态经济协调度(EEH)分析第79-81页
    5.6 净初级生产力(NPP)的估算第81-83页
    5.7 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析第83-88页
        5.7.1 总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变化第83-85页
        5.7.2 各类型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变化第85-88页
    5.8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分析第88-93页
第6章 土地利用生态安全分析第93-97页
    6.1 土地生态安全的计算模式第93-94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生态足迹计算模型第93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生物承载力的计算模型第93-94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土地生态安全计算模型第94页
    6.2 土地生态安全动态分析第94-97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生态足迹第94-95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生物承载力与生态赤字第95-96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结果分析与评价第96-97页
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97-100页
    7.1 结论第97-98页
    7.2 展望第98-100页
参考文献第100-112页
致谢第112-113页
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113-114页

论文共11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家居监控系统研究与实现
下一篇:黄岩供电局调控一体化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