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导论 | 第12-28页 |
1.1 研究缘起 | 第12-13页 |
1.2 研究对象、目的与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3 青藏武术文化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4-25页 |
1.3.1 青藏文化研究现状 | 第14-18页 |
1.3.2 青藏武术本体文化研究概况 | 第18-23页 |
1.3.3 青藏武术相关文化研究 | 第23-25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25-26页 |
1.5 创新点 | 第26-27页 |
1.6 研究假设 | 第27页 |
1.7 本章小结 | 第27-28页 |
2 青藏自然人文背景 | 第28-36页 |
2.1 青藏高原与“青藏” | 第29页 |
2.2 青藏行政区域与人口 | 第29-30页 |
2.3 青藏的高山、大水与气候 | 第30-31页 |
2.4 青藏历史沿革 | 第31-35页 |
2.4.1 神话阶段 | 第32页 |
2.4.2 英雄阶段 | 第32-33页 |
2.4.3 宗教阶段 | 第33-34页 |
2.4.4 工业阶段 | 第34-35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3 青藏地域武艺发展历程 | 第36-61页 |
3.1 神话阶段--岩画刻武 | 第36-38页 |
3.1.1 岩画考古 | 第36页 |
3.1.2 岩画刻武 | 第36-37页 |
3.1.3 岩画刻武的文化内涵 | 第37-38页 |
3.2 英雄阶段--殊形现武 | 第38-46页 |
3.2.1 横槊赋诗(边塞诗) | 第38-40页 |
3.2.2 以文现武史籍武风 | 第40-43页 |
3.2.3 壁画描武 | 第43-45页 |
3.2.4 唐卡绘武 | 第45-46页 |
3.2.5 殊形现武文化内涵 | 第46页 |
3.3 宗教阶段--武事遗存 | 第46-48页 |
3.3.1 文治武功 | 第46-47页 |
3.3.2 思想转变与多民族迁入 | 第47-48页 |
3.3.3 武事遗存文化内涵 | 第48页 |
3.4 工业阶段--文武兼备 | 第48-60页 |
3.4.1 青海武术文化发展 | 第48-55页 |
3.4.2 西藏武术文化发展 | 第55-60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60-61页 |
4 边陲威伐与武术留传 | 第61-76页 |
4.1 青藏历代将领 | 第61-65页 |
4.1.1 噶·论弓仁 | 第63-64页 |
4.1.2 哥舒翰 | 第64页 |
4.1.3 爱国民族英雄颇罗鼐 | 第64页 |
4.1.4 英武赞普 | 第64-65页 |
4.2 青藏武举 | 第65-68页 |
4.3 青藏近现代武林人物 | 第68-73页 |
4.4 青海武术家 | 第73-75页 |
4.4.1“铁门槛”马怀德 | 第73-74页 |
4.4.2“武林寿星”苗玉龙 | 第74页 |
4.4.3“中华武林百杰”中唯一的青海人冶国福 | 第74-75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75-76页 |
5 彪悍尚武的青藏古代少数民族 | 第76-81页 |
5.1.强悍的戎、羌族 | 第76-77页 |
5.1.1 羌族族源与繁衍 | 第76页 |
5.1.2 强悍民风 | 第76-77页 |
5.2 戮力同心吐谷浑 | 第77-79页 |
5.2.1 吐谷浑建国 | 第77-78页 |
5.2.2 折箭遗教 | 第78-79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79-81页 |
6 民族史诗--《格萨尔》 | 第81-90页 |
6.1《格萨尔》诞生及意义 | 第81页 |
6.2《格萨尔》的内容体系 | 第81-82页 |
6.3《格萨尔》与仲唐 | 第82页 |
6.4《格萨尔》人物原型 | 第82-83页 |
6.5《格萨尔》与高原武艺 | 第83-86页 |
6.5.1 英雄格萨尔 | 第83-84页 |
6.5.2 刚柔集于一身之大英雄嘉察协噶 | 第84-85页 |
6.5.3《格萨尔》与高原勇士武艺 | 第85页 |
6.5.4 女英雄珠牡 | 第85-86页 |
6.6《格萨尔》与武艺器械载述 | 第86-89页 |
6.7 本章小结 | 第89-90页 |
7 高原民俗武风 | 第90-100页 |
7.1 民俗武风---箭 | 第90-94页 |
7.1.1 箭 | 第90-94页 |
7.2 生存之本与寓技于乐---骑射 | 第94-96页 |
7.2.1 高原骑射---生存之本 | 第94-95页 |
7.2.2 高原骑射---寓技于乐 | 第95-96页 |
7.2.3 生存之本至寓技于乐之文化内涵 | 第96页 |
7.3 术力并举之刀 | 第96-99页 |
7.3.1 藏刀 | 第96-98页 |
7.3.2 珞巴长刀 | 第98-99页 |
7.4 本章小结 | 第99-100页 |
8 青藏武术拳械概述 | 第100-114页 |
8.1 青藏拳械地域分布及文化内涵 | 第100-109页 |
8.1.1 青藏拳械地域分布统计表 | 第100-108页 |
8.1.2 青藏拳械地域分布统计结果分析 | 第108-109页 |
8.1.3 青藏拳械地域分布文化内涵 | 第109页 |
8.2 青藏主要拳械概述 | 第109-112页 |
8.2.1 太极拳 | 第109-112页 |
8.2.2 查拳 | 第112页 |
8.3 本章小结 | 第112-114页 |
9 青藏武术典型拳械个案分析 | 第114-142页 |
9.1 独树一帜---八门拳 | 第114-124页 |
9.1.1 八门拳的历史源流 | 第114-115页 |
9.1.2 八门拳的内容体系 | 第115-116页 |
9.1.3 八门拳总理总决、内容及文化内涵 | 第116-119页 |
9.1.4 八门拳风格特点与文化内涵 | 第119-121页 |
9.1.5 八门拳的展法、腿法、跤法介绍 | 第121-122页 |
9.1.6.八门拳典型套路简介 | 第122-123页 |
9.1.7 本章小结 | 第123-124页 |
9.2 谁与争锋---十轮天齐棍 | 第124-132页 |
9.2.1 十轮天齐棍来源 | 第124-126页 |
9.2.2 十轮天齐棍的历史传承 | 第126-127页 |
9.2.3 十轮天齐棍总纲、分论 | 第127-128页 |
9.2.4 十轮天齐棍技法、拳谱 | 第128-129页 |
9.2.5 十轮天齐棍的风格特点 | 第129-130页 |
9.2.6 十轮天齐棍典型套路 | 第130页 |
9.2.7 棍排子 | 第130-131页 |
9.2.8 本章小结 | 第131-132页 |
9.3 原始拙朴的武技遗存 | 第132-142页 |
9.3.1 北嘎(藏式摔跤)的起源与分类 | 第132-133页 |
9.3.2 北嘎历史痕迹 | 第133-135页 |
9.3.3 北嘎技术及文化内涵 | 第135-137页 |
9.3.4 北嘎的竞赛规则和设置 | 第137-138页 |
9.3.5 藏跤发展现状 | 第138-140页 |
9.3.6 藏跤(北嘎)与中国部分民族跤 | 第140-141页 |
9.3.7 本章小结 | 第141-142页 |
10 青藏武术文化地域特征与成因分析 | 第142-149页 |
10.1 青藏武术文化地域断变样态特征及成因分析 | 第142-144页 |
10.1.1 青藏武术文化地域断变样态特征 | 第142页 |
10.1.2 青藏武术文化特征之断变样态成因分析 | 第142-144页 |
10.2 青藏武术文化聚居一隅特征及成因分析 | 第144-145页 |
10.2.1 青藏武术文化聚居一隅特征 | 第144页 |
10.2.2 青藏武术文化聚居一隅特征及成因分析 | 第144-145页 |
10.3 “星火渐燎原”现代武术文化发展趋向之特征及成因分析 | 第145-147页 |
10.3.1 星火渐燎原”现代武术文化发展趋向之特征 | 第145-146页 |
10.3.2 星火渐燎原”现代武术文化发展趋向特征之成因分析 | 第146-147页 |
10.4 本章小结 | 第147-149页 |
11 结论 | 第149-153页 |
11.1 青藏武术文化概念 | 第149页 |
11.2 青藏武艺原始塑型于地域环境 | 第149页 |
11.3 主流思想文化的差别成为青藏武术与众不同的根源 | 第149-150页 |
11.4 青藏武术文化四阶段二特色 | 第150页 |
11.5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《格萨尔》武艺载述青藏独有 | 第150页 |
11.6 藏传佛教催使箭悠久留存,刀随存于高原生活 | 第150-151页 |
11.7 频繁的军事战争和开边屯田为青藏武术留存的主因 | 第151页 |
11.8 青藏武术文化勾勒出集聚一隅的文化表征 | 第151页 |
11.9 青藏武术文化多姿多彩、独具一格 | 第151-153页 |
12 致谢 | 第153-155页 |
13 参考文献 | 第155-166页 |
14 附录 | 第166-177页 |
1 学习经历 | 第166页 |
2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科研经历 | 第166-167页 |
图目录 | 第167-169页 |
表目录 | 第169-170页 |
岩画 | 第170-173页 |
壁画 | 第173-176页 |
唐卡 | 第176-177页 |
访谈提纲 | 第1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