湍流与颗粒相互作用的直接数值模拟研究
| 致谢 | 第5-7页 |
| 摘要 | 第7-8页 |
| Abstract | 第8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1-20页 |
| 1.1 研究背景及存在的问题 | 第11-18页 |
| 1.2 研究内容 | 第18-19页 |
| 1.3 本文的贡献及创新点 | 第19页 |
| 1.4 本文各章节主要内容 | 第19-20页 |
| 第2章 气固两相流数值计算方法 | 第20-43页 |
| 2.1 点源方法模型 | 第20-24页 |
| 2.2 CFD-DEM耦合方法 | 第24-32页 |
| 2.2.1 流体控制方程 | 第26-27页 |
| 2.2.2 颗粒控制方程 | 第27页 |
| 2.2.3 DEM颗粒碰撞模型 | 第27-28页 |
| 2.2.4 气-固动量交换模型 | 第28-29页 |
| 2.2.5 气-固/固-固能量交换模型 | 第29-31页 |
| 2.2.6 CFD-DEM半隐式耦合 | 第31-32页 |
| 2.3 全尺度方法 | 第32-41页 |
| 2.3.1 计算直接力 | 第35-36页 |
| 2.3.2 修正直接力 | 第36-37页 |
| 2.3.3 直接力方法的改进 | 第37-41页 |
| 2.3.4 颗粒运动方程 | 第41页 |
| 2.4 小结 | 第41-43页 |
| 第3章 全尺度颗粒在均匀各向同性湍流中的横掠 | 第43-65页 |
| 3.1 前言 | 第43-44页 |
| 3.2 计算方法 | 第44-46页 |
| 3.2.1 周期性的避免 | 第45-46页 |
| 3.3 方法验证 | 第46-49页 |
| 3.3.1 颗粒阻力系数 | 第46-49页 |
| 3.3.2 颗粒表面边界层厚度 | 第49页 |
| 3.4 湍流平均场统计 | 第49-52页 |
| 3.5 颗粒受力分析 | 第52-57页 |
| 3.6 颗粒表面作功 | 第57-59页 |
| 3.7 颗粒间湍流调制 | 第59-62页 |
| 3.8 垂直流向受力的同步率 | 第62-63页 |
| 3.9 小结 | 第63-65页 |
| 第4章 低浓度全尺度颗粒在湍流边界层中的运动 | 第65-125页 |
| 4.1 前言 | 第65-72页 |
| 4.2 低浓度全尺度颗粒湍流边界层计算设置 | 第72-82页 |
| 4.2.1 边界层基本参数 | 第72-73页 |
| 4.2.2 计算区域设置 | 第73-77页 |
| 4.2.3 计算的边界条件 | 第77-80页 |
| 4.2.4 颗粒的碰撞模型 | 第80-82页 |
| 4.3 结果讨论 | 第82-122页 |
| 4.3.1 单相湍流边界层结果及验证 | 第83-92页 |
| 4.3.2 两相湍流边界层结果及对比讨论 | 第92-122页 |
| 4.4 小结 | 第122-125页 |
| 第5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| 第125-127页 |
| 5.1 本文的创新点 | 第125-126页 |
| 5.2 展望 | 第126-12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27-142页 |
| 作者简历 | 第142页 |
|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142-14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