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中国政治论文--政治制度与国家机构论文--政治制度论文

中国社会协商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绪论第8-16页
    一、研究背景和意义第8-9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研究背景第8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研究意义第8-9页
    二、研究综述第9-14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国外社会协商研究第9-11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国内社会协商研究第11-14页
    三、研究思路和创新点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研究思路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研究方法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主要难点和创新点第15-16页
第一章 中国社会协商的内涵、要素及功能第16-23页
    一、社会协商的内涵与特征第16-19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社会协商的内涵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社会协商与协商民主的关系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社会协商与社会治理的关系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关系第18-19页
    二、社会协商的构成要素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社会协商的主体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社会协商的内容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社会协商的原则第20页
    三、社会协商的功能第20-23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沟通功能:协调矛盾和冲突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参与功能:有序参与和表达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决策功能:政策科学和合理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监督功能:克服腐败和低效第21-23页
第二章 中国社会协商的实践现状及问题第23-34页
    一、社会协商的发展历程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社会协商的形成期(1949 年-1978 年)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社会协商的发展期(1978 年-2012 年)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社会协商的完善期(2012 年至今)第25-26页
    二、中国社会协商的实践形式第26-29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民主恳谈会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社会协商对话会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民主听证会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网络问政第29页
    三、中国社会协商存在的实践问题分析第29-32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参与主体平等性的异化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协商程序的形式化与不规范化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协商成本过高第31-32页
    四、中国社会协商实践问题产生的原因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体制张力不足:政府主导与制度匮乏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经济实力不强:阶层分化与经济压力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社会基础薄弱:协商文化与人民团体羸弱第33-34页
第三章 中国社会协商的理论现状及问题第34-44页
    一、中国社会协商理论现状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规范性理论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经验性理论第35-36页
    二、中国社会协商存在的理论问题分析第36-41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传统协商文化与现代社会协商的传承问题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国情的契合问题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创新问题第39-41页
    三、中国社会协商理论问题产生的原因第41-44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中国传统协商文化缺乏创造性转化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中国社会协商话语体系缺失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中国社会协商理论与实践脱节第43-44页
第四章 中国社会协商的发展对策第44-55页
    一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协商理论第44-47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完善社会协商的理论基础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规范社会协商的主体范围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提高民众政治参与的素养与能力第46-47页
    二、健全社会协商制度体系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明确参与主体的地位和作用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规范社会协商程序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第49页
    三、完善社会协商的相关运行机制第49-52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完善社会协商的评估机制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完善社会协商的激励机制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完善社会协商的监督机制第51-52页
    四、发挥人民团体作用第52-55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培育人民团体的能力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发挥人民团体的功能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培育人民团体的场域第54-55页
结语第55-56页
参考文献第56-60页
致谢第60-61页
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第61页

论文共6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HTML5应用的Chrome浏览器安全支付插件设计
下一篇:基于Hook技术的Android动态监控系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