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创新点 | 第9-13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3-16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 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1.3 研究路线 | 第15-16页 |
第2章 文献综述 | 第16-37页 |
2.1 海洋溢油污染现状 | 第16-18页 |
2.1.1 溢油污染来源与现状 | 第16-17页 |
2.1.2 溢油污染的危害 | 第17-18页 |
2.2 海洋溢油污染治理技术 | 第18-20页 |
2.2.1 机械除油技术 | 第18-19页 |
2.2.2 化学除油技术 | 第19-20页 |
2.2.3 生物修复技术 | 第20页 |
2.3 石油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 | 第20-25页 |
2.3.1 石油污染物的好氧降解 | 第20-24页 |
2.3.2 石油污染物的厌氧降解 | 第24-25页 |
2.4 溢油污染潮间带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| 第25-32页 |
2.4.1 溢油污染潮间带生物修复的影响因素 | 第26-29页 |
2.4.2 溢油污染潮间带强化生物修复技术进展 | 第29-32页 |
2.5 重油污染生物修复的研究现状 | 第32-35页 |
2.6 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 | 第35-37页 |
第3章 耐盐重油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特性研究 | 第37-60页 |
3.1 前言 | 第37页 |
3.2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37-44页 |
3.2.1 实验材料 | 第37-40页 |
3.2.2 实验方法 | 第40-44页 |
3.3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44-58页 |
3.3.1 溢油污染环境样品的性质 | 第44-45页 |
3.3.2 耐盐重油降解菌株的筛选及鉴定 | 第45-52页 |
3.3.3 菌群的构建及其重油降解性能 | 第52-58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58-60页 |
第4章 重油污染潮间带强化生物修复室内模拟实验研究 | 第60-76页 |
4.1 前言 | 第60页 |
4.2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60-66页 |
4.2.1 模拟实验装置 | 第60-62页 |
4.2.2 实验材料 | 第62-63页 |
4.2.3 实验方法 | 第63-64页 |
4.2.4 分析方法 | 第64-66页 |
4.3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66-74页 |
4.3.1 菌群对重油污染潮间带的修复效果 | 第67-69页 |
4.3.2 不同营养类型对生物修复的强化作用 | 第69-74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74-76页 |
第5章 重油污染潮间带微生物修复室外模拟实验研究 | 第76-100页 |
5.1 前言 | 第76页 |
5.2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76-82页 |
5.2.1 模拟实验系统 | 第76-79页 |
5.2.2 实验场地 | 第79页 |
5.2.3 实验材料 | 第79-80页 |
5.2.4 实验方法 | 第80-81页 |
5.2.5 分析方法 | 第81-82页 |
5.3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82-98页 |
5.3.1 重油污染潮间带生物修复效果 | 第82-88页 |
5.3.2 重油特征组分的生物降解特征 | 第88-98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98-100页 |
第6章 重油污染海岸土壤植物-微生物联合修复实验研究 | 第100-120页 |
6.1 前言 | 第100页 |
6.2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100-105页 |
6.2.1 实验材料 | 第100-102页 |
6.2.2 实验方法 | 第102-104页 |
6.2.3 分析方法 | 第104-105页 |
6.3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105-118页 |
6.3.1 高效修复植物的筛选 | 第105-110页 |
6.3.2 植物、微生物及联合修复盆栽实验效果 | 第110-115页 |
6.3.3 植物、微生物及联合修复野外实验效果 | 第115-118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118-120页 |
第7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120-12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2-135页 |
附录A 大连新港 7-16 溢油污染海岸线环境样品分析 | 第135-138页 |
附录B 菌株降解重油的动力学数据拟合 | 第138-139页 |
附录C 耐盐重油降解优势菌株的 16SrDNA基因序列 | 第139-141页 |
附录D 人工海水及Hoagland营养液配方 | 第141-142页 |
致谢 | 第142-143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| 第143-144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14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