创新友好型科研团队文化建设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1章 导论 | 第8-15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8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8-9页 |
1.2.1 理论意义 | 第8-9页 |
1.2.2 现实意义 | 第9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9-14页 |
1.3.1 国外相关研究 | 第9-11页 |
1.3.2 国内相关研究 | 第11-13页 |
1.3.3 国内外研究文献述评 | 第13-14页 |
1.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1.4.1 研究思路 | 第14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1.5 研究的创新点 | 第14-15页 |
第2章 科研团队文化和创新能力的相关概念 | 第15-23页 |
2.1 科研团队文化的特征、要素及作用 | 第15-17页 |
2.1.1 团队与科研团队的概念界定 | 第15-16页 |
2.1.2 科研团队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| 第16页 |
2.1.3 科研团队文化的作用 | 第16-17页 |
2.2 科研团队创新能力概述 | 第17-20页 |
2.2.1 科研团队创新能力的概念及内涵 | 第17-18页 |
2.2.2 科研团队创新能力的主要特点 | 第18-19页 |
2.2.3 科研团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| 第19-20页 |
2.3 创新友好型科研团队文化概述 | 第20-23页 |
2.3.1 创新友好型科研团队文化的内涵 | 第20页 |
2.3.2 创新友好型科研团队文化的构成要素 | 第20-21页 |
2.3.3 创新友好型科研团队文化建设的意义 | 第21-23页 |
第3章 诺贝尔集群科研团队创新友好型文化实证分析 | 第23-30页 |
3.1 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 | 第23-25页 |
3.1.1 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的基本情况 | 第23页 |
3.1.2 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的团队文化 | 第23-25页 |
3.2 卡文迪许实验室 | 第25-26页 |
3.2.1 卡文迪许实验室的基本情况 | 第25页 |
3.2.2 卡文迪许实验室的团队文化 | 第25-26页 |
3.3 马普学会 | 第26-27页 |
3.3.1 马普学会的基本情况 | 第26页 |
3.3.2 马普学会的团队文化 | 第26-27页 |
3.4 创新友好型科研团队文化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 | 第27-30页 |
3.4.1 外在推动力影响 | 第28页 |
3.4.2 内在驱动力影响 | 第28-30页 |
第4章 我国科研团队创新能力现状及文化制约因素 | 第30-36页 |
4.1 我国科研团队创新能力不足的表现 | 第30-32页 |
4.1.1 创新管理能力不足 | 第30页 |
4.1.2 团队研究氛围有待改善 | 第30-31页 |
4.1.3 高校科研团队人才培养后劲不足 | 第31页 |
4.1.4 科研经费配置针对性不强 | 第31-32页 |
4.1.5 科技体制缺乏活力 | 第32页 |
4.2 科研团队创新能力提升的文化制约因素 | 第32-36页 |
4.2.1 历史传统文化因素 | 第32-33页 |
4.2.2 我国创新文化氛围缺乏 | 第33-34页 |
4.2.3 团队内部存在学术不端现象 | 第34页 |
4.2.4 团队文化建设薄弱 | 第34-36页 |
第5章 我国建设创新友好型科研团队文化的对策 | 第36-40页 |
5.1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| 第36-37页 |
5.1.1 创建良好的基础教育环境 | 第36页 |
5.1.2 增强社会整体文化创新氛围 | 第36-37页 |
5.1.3 合理借鉴国外科研团队文化建设经验 | 第37页 |
5.2 加强科研团队自身文化建设 | 第37-39页 |
5.2.1 建立科学的科研院所文化创新机制 | 第37-38页 |
5.2.2 培育和谐创新的高校科研团队文化氛围 | 第38页 |
5.2.3 树立系统的企业科研团队创新人才理念 | 第38-39页 |
5.3 提高科研团队成员自身文化素养 | 第39-40页 |
5.3.1 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 | 第39页 |
5.3.2 坚持团队合作与独立创新结合 | 第39-40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40-41页 |
6.1 结论 | 第40页 |
6.2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| 第40-41页 |
致谢 | 第41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5页 |
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