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21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8-9页 |
1.2 合成方法 | 第9-12页 |
1.2.1 液相法 | 第9-10页 |
1.2.2 气相法 | 第10-12页 |
1.3 苯胺类N-烷基化可能机理 | 第12-14页 |
1.3.1 碳正离子机理 | 第12-14页 |
1.3.2 脱氢/加氢机理 | 第14页 |
1.4 铜基催化剂 | 第14-17页 |
1.4.1 制备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4.2 载体 | 第15-17页 |
1.5 催化剂失活原因 | 第17-19页 |
1.5.1 烧结 | 第17-18页 |
1.5.2 结焦 | 第18页 |
1.5.3 中毒 | 第18-19页 |
1.6 改善催化剂稳定性的方法 | 第19-20页 |
1.6.1 调节制备条件 | 第19-20页 |
1.6.2 优化使用条件 | 第20页 |
1.7 本论文研究方案 | 第20-21页 |
第二章 实验部分 | 第21-24页 |
2.1 实验所需药品及仪器 | 第21页 |
2.1.1 实验所需药品 | 第21页 |
2.1.2 实验所需仪器 | 第21页 |
2.2 催化剂的制备 | 第21-22页 |
2.3 催化剂的评价 | 第22-23页 |
2.3.1 评价装置 | 第22页 |
2.3.2 产物组成分析 | 第22页 |
2.3.3 评价指标的定义 | 第22-23页 |
2.4 催化剂的表征 | 第23页 |
2.4.1 X射线衍射(XRD) | 第23页 |
2.4.2 N_2吸附等温线测定(BET) | 第23页 |
2.4.3 氢气程序升温还原(H2-TPR) | 第23页 |
2.4.4 热重(TG-DTG) | 第23页 |
2.5 小结 | 第23-24页 |
第三章 苯胺类烷基化铜基催化剂失活原因分析 | 第24-30页 |
3.1 引言 | 第24页 |
3.2 CuO/ZnO/Al_2O_3催化剂稳定性研究 | 第24-25页 |
3.3 新鲜、失活催化剂讨论 | 第25-28页 |
3.3.1 XRD表征 | 第25-26页 |
3.3.2 BET表征 | 第26页 |
3.3.3 H_2-TPR表征 | 第26-27页 |
3.3.4 TG-DTG表征 | 第27页 |
3.3.5 硫、氯失活原因分析 | 第27-28页 |
3.4 小结 | 第28-30页 |
第四章 制备条件对CuO/ZnO/Al_2O_3催化剂稳定性的影响 | 第30-40页 |
4.1 引言 | 第30-31页 |
4.2 催化剂组成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| 第31-34页 |
4.2.1 Cu/Zn比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| 第31-32页 |
4.2.2 Al含量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| 第32页 |
4.2.3 不同Cu/Zn比催化剂表征 | 第32-34页 |
4.3 沉淀条件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| 第34-37页 |
4.3.1 沉淀温度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| 第34页 |
4.3.2 沉淀pH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4.3.3 不同沉淀条件催化剂表征 | 第35-37页 |
4.4 焙烧条件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4.4.1 焙烧温度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| 第37页 |
4.4.2 不同焙烧温度催化剂表征 | 第37-38页 |
4.5 催化剂稳定性评价 | 第38-39页 |
4.6 小结 | 第39-40页 |
第五章 助剂对CuO/ZnO/Al_2O_3催化剂稳定性的影响 | 第40-48页 |
5.1 前言 | 第40页 |
5.2 Ce催化剂的制备 | 第40-41页 |
5.3 加入Ce的铜基催化剂性能考察 | 第41-42页 |
5.4 Ce催化剂表征 | 第42-44页 |
5.4.1 XRD表征 | 第42页 |
5.4.2 BET表征 | 第42-43页 |
5.4.3 H_2-TPR表征 | 第43页 |
5.4.4 硫、氯活性测试 | 第43-44页 |
5.5 反应条件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| 第44-46页 |
5.5.1 反应温度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5.5.2 醇胺比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| 第45页 |
5.5.3 空速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5.5.4 催化剂稳定性评价 | 第46页 |
5.6 小结 | 第46-48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48-50页 |
6.1 结论 | 第48-49页 |
6.2 展望 | 第49-50页 |
致谢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55-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