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1 城市高速出入口景观发展现状 | 第10页 |
1.1.2 城市高速出入口的独特属性 | 第10-11页 |
1.1.3 印象深刻的城市门户景观 | 第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概况 | 第11-14页 |
1.2.1 国外研究概况 | 第11-13页 |
1.2.2 国内研究概况 | 第13-14页 |
1.3 研究意义和研究范围 | 第14-16页 |
1.3.1 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3.2 研究范围 | 第15-16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16页 |
1.4.1 文献资料分析法 | 第16页 |
1.4.2 实例例证法 | 第16页 |
1.5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| 第16-19页 |
1.5.1 研究内容 | 第16-18页 |
1.5.2 研究框架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城市高速出入口景观综合整治基础分析 | 第19-25页 |
2.1 相关概念 | 第19-21页 |
2.1.1 城市高速出入口 | 第19-20页 |
2.1.2 城市高速出入口道路景观 | 第20页 |
2.1.3 城市高速出入口区域景观 | 第20-21页 |
2.2 城市高速出入口区域的特殊性 | 第21-22页 |
2.2.1 交通枢纽 | 第21页 |
2.2.2 城市门户 | 第21-22页 |
2.2.3 景观组成要素多样 | 第22页 |
2.2.4 内容复杂 | 第22页 |
2.3 我国城市高速出入口景观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 | 第22-25页 |
2.3.1 景观现状 | 第22-23页 |
2.3.2 现状存在问题分析 | 第23-25页 |
第三章 城市高速出入口景观综合整治研究 | 第25-45页 |
3.1 城市高速出入口景观综合整治目标与原则 | 第25-26页 |
3.1.1 城市高速出入口景观综合整治目标 | 第25页 |
3.1.2 城市高速出入口景观综合整治原则 | 第25-26页 |
3.2 城市高速出入口区域景观协调研究 | 第26-30页 |
3.2.1 城市高速出入口区域景观构成要素 | 第26-27页 |
3.2.2 城市高速出入口区域景观特性 | 第27-28页 |
3.2.3 城市高速出入口区域景观协调方法 | 第28-30页 |
3.3 城市高速出入口道路景观设计研究 | 第30-40页 |
3.3.1 城市高速出入口道路景观的视觉特性 | 第30-33页 |
3.3.2 城市高速出入口道路景观设计理念 | 第33-35页 |
3.3.3 城市高速出入口道路景观设计方法 | 第35-40页 |
3.4 城市高速出入口景观与交通安全研究 | 第40-42页 |
3.4.1 道路绿化景观对交通安全的影响研究 | 第40-41页 |
3.4.2 交通设施对交通安全的影响研究 | 第41页 |
3.4.3 灯光照明对交通安全的影响研究 | 第41-42页 |
3.4.4 广告、小品对交通安全的影响研究 | 第42页 |
3.5 城市消极景观的积极利用研究 | 第42-45页 |
3.5.1 消极景观的概念 | 第42页 |
3.5.2 城市高速出入口消极景观的类型 | 第42-43页 |
3.5.3 消极景观积极利用的目的 | 第43页 |
3.5.4 消极景观积极利用的方法 | 第43-45页 |
第四章 案例解析—包头市九原城市高速出入口景观综合整治 | 第45-58页 |
4.1 项目概况 | 第45-46页 |
4.1.1 区位 | 第45-46页 |
4.1.2 规划范围及周边概况 | 第46页 |
4.2 扎实的现状调查 | 第46-48页 |
4.2.1 现状建筑综合评价 | 第46-47页 |
4.2.2 现状交通分析 | 第47页 |
4.2.3 S211省道路面与地面高差分析 | 第47-48页 |
4.2.4 现状景观分析 | 第48页 |
4.3 既有规划解读 | 第48-51页 |
4.3.1 既有规划分析 | 第48-49页 |
4.3.2 规划控制用地分析 | 第49-51页 |
4.4 景观整体协调 | 第51-53页 |
4.4.1 规划区域分析 | 第51-52页 |
4.4.2 整体景观设计 | 第52-53页 |
4.5 道路景观设计 | 第53-56页 |
4.5.1 S211省道西段标准段绿化设计 | 第53-54页 |
4.5.2 S211省道中段标准段绿化设计 | 第54页 |
4.5.3 京新高速、九原立交两侧绿化设计 | 第54-55页 |
4.5.4 户外广告设施整治 | 第55页 |
4.5.5 沿二道沙河节点设计 | 第55-56页 |
4.6 消极景观的积极利用 | 第56-57页 |
4.7 案例总结 | 第57-58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8-60页 |
5.1 结论 | 第58-59页 |
5.2 展望 | 第59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2页 |
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| 第62-63页 |
致谢 | 第63-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