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9页 |
引言 | 第11-12页 |
1.1 超声技术简介 | 第12-13页 |
1.2 换能器 | 第13-14页 |
1.3 压电超声振动切削技术 | 第14-16页 |
1.3.1 超声振动切削技术概述 | 第14-15页 |
1.3.2 超声振动切削分类 | 第15页 |
1.3.3 国外超声切削技术的发展 | 第15页 |
1.3.4 我国对振动切削的研究 | 第15-16页 |
1.3.5 超声振动切削技术的发展趋势 | 第16页 |
1.4 课题研究意义 | 第16-17页 |
1.5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7-19页 |
第2章 基于夹心式压电换能器的一维超声振动切削工作头的设计 | 第19-29页 |
2.1 超声振动切削技术基础 | 第19-21页 |
2.1.1 超声振动切削系统 | 第19-20页 |
2.1.2 超声振动切削机理 | 第20-21页 |
2.1.3 超声振切削特点分析 | 第21页 |
2.2 超声振动切削结构的分析建模 | 第21-25页 |
2.2.1 超声振动切削机构模型简图 | 第21-24页 |
2.2.2 超声振动切削结构工作示意图 | 第24-25页 |
2.2.3 超声振动切削结构工程简图 | 第25页 |
2.3 压电换能器和切削刀具的选购 | 第25-26页 |
2.4 超声振动切削结构的设计建模 | 第26-27页 |
2.4.1 刀体 | 第26页 |
2.4.2 压电换能器 | 第26-27页 |
2.4.3 结构装配图 | 第27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7-29页 |
第3章 一维超声振动切削结构的分析优化 | 第29-51页 |
3.1 有限元分析法基础 | 第29页 |
3.1.1 有限单元法 | 第29页 |
3.1.2 四节点四面体单元空间问题 | 第29页 |
3.2 结构的模态分析 | 第29-35页 |
3.2.1 模态分析基本原理 | 第30页 |
3.2.2 分析过程 | 第30-32页 |
3.2.3 模态分析结果 | 第32-35页 |
3.3 影响结构固有频率因素分析与优化 | 第35-49页 |
3.3.1 设置通槽前后的对比分析 | 第36-37页 |
3.3.2 通槽半径尺寸设置不同时的对比分析 | 第37-46页 |
3.3.3 通槽位置变动分析 | 第46-49页 |
3.4 一维超声振动切削样机 | 第49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9-51页 |
第4章 一维超声振动切削工作头的切削实验 | 第51-73页 |
4.1 实验条件及方法 | 第51-56页 |
4.1.1 实验条件 | 第51-52页 |
4.1.2 实验方法 | 第52-54页 |
4.1.3 测量分析仪器 | 第54-56页 |
4.2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56-72页 |
4.2.1 实验结果及分析 | 第56-71页 |
4.2.2 实验总结 | 第71-72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72-73页 |
第5章 超声椭圆振动切削结构的设计与分析 | 第73-91页 |
5.1 二维超声振动切削原理 | 第73-76页 |
5.1.1 二维超声振动切削刀具运动原理 | 第73-75页 |
5.1.2 二维超声振动切削的特点 | 第75-76页 |
5.2 二维超声振动切削结构建模 | 第76-82页 |
5.2.1 刀头 | 第77-78页 |
5.2.2 压电换能器 | 第78-79页 |
5.2.3 刀柄 | 第79-80页 |
5.2.4 螺旋支撑机构 | 第80-81页 |
5.2.5 装配效果 | 第81-82页 |
5.3 结构模态分析 | 第82-89页 |
5.3.1 分析过程 | 第82-83页 |
5.3.2 模态分析结果 | 第83-86页 |
5.3.3 影响结构固有频率因素分析 | 第86-89页 |
5.4 工作头样机 | 第89-90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90-91页 |
第6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91-93页 |
6.1 结论 | 第91-92页 |
6.2 建议 | 第92-9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3-97页 |
致谢 | 第9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