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5-6页 |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1 引言 | 第11-13页 |
2 新三板市场及做市商法律制度问题概述 | 第13-24页 |
2.1 新三板市场做市商法律制度概述 | 第13-18页 |
2.1.1 新三板市场的特征及交易模式选择 | 第13-14页 |
2.1.2 多层次资本市场做市商法律制度分析 | 第14-16页 |
2.1.3 做市商法律制度特征及交易制度比较分析 | 第16-18页 |
2.2 我国新三板市场做市商典型案例分析 | 第18-20页 |
2.2.1 新三板市场做市商典型违规案例评析 | 第18-19页 |
2.2.2 新三板市场做市商常见违法行为 | 第19-20页 |
2.3 我国新三板市场做市商法律制度现状 | 第20-24页 |
2.3.1 新三板市场与做市商法律制度的结合 | 第21页 |
2.3.2 新三板市场做市商法律制度的特有风险 | 第21-22页 |
2.3.3 新三板分层制度对做市商法律制度的影响 | 第22-24页 |
3 我国新三板市场做市商法律制度完善必要性及存在缺陷 | 第24-31页 |
3.1 完善我国新三板市场做市商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| 第24-25页 |
3.1.1 有利于增强新三板市场证券的流动性 | 第24页 |
3.1.2 有利于发现新三板市场证券的准确价格 | 第24-25页 |
3.1.3 有利于提高新三板市场券商的积极性 | 第25页 |
3.1.4 有利于增强新三板市场的稳定性 | 第25页 |
3.1.5 有利于合理反映企业价值 | 第25页 |
3.2 我国新三板市场做市商法律制度存在的缺陷 | 第25-31页 |
3.2.1 做市商运行模式亟待法律进一步确定 | 第26-28页 |
3.2.2 做市商法律制度各方权利义务不明确 | 第28页 |
3.2.3 做市商监管法律制度不完善 | 第28-31页 |
4 国内外做市商法律制度评析——以效率和公平价值选择为视角 | 第31-38页 |
4.1 国内外做市商法律制度概述 | 第31-33页 |
4.1.1 以效率优先为价值取向的做市商制度评析 | 第31-32页 |
4.1.2 以公平优先为价值取向的做市商制度评析 | 第32-33页 |
4.2 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的做市商法律制度 | 第33-35页 |
4.2.1 纳斯达克市场的做市商法律制度运行模式 | 第33-34页 |
4.2.2 纳斯达克市场做市商的权利义务 | 第34页 |
4.2.3 纳斯达克市场做市商的监管体制 | 第34-35页 |
4.3 国内外相关制度给我国制度完善带来的启发 | 第35-38页 |
4.3.1 通过法律明确做市商法律制度运行模式 | 第35-36页 |
4.3.2 确定做市商法律制度各方权利义务 | 第36页 |
4.3.3 完善做市商监管法律体制 | 第36-38页 |
5 我国新三板市场做市商法律制度完善建议 | 第38-52页 |
5.1 修改相关法律规定,明确做市商制度运行模式 | 第39-45页 |
5.1.1 采取现有报价系统与非强制性做市商制度相融合的混合型定价制度 | 第39-41页 |
5.1.2 允许私募券商进入市场,提高竞争力 | 第41-43页 |
5.1.3 对做市商进行专业能力筛选与培训,发挥做市功能 | 第43页 |
5.1.4 制定新三板市场做市商考核制度,激励其参与做市 | 第43-45页 |
5.2 进一步明确新三板市场做市交易各方权利义务 | 第45-48页 |
5.2.1 新三板市场发行商的权利义务 | 第45页 |
5.2.2 新三板市场做市商的权利义务 | 第45-47页 |
5.2.3 新三板市场报价商的权利义务 | 第47-48页 |
5.3 完善新三板市场做市商的监管法律体制 | 第48-52页 |
5.3.1 加强监管立法确立监管模式 | 第49页 |
5.3.2 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监管 | 第49-50页 |
5.3.3 充分发挥行业自律规范的作用 | 第50-52页 |
6 结论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5页 |
索引 | 第55-56页 |
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56-58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