藏式古建筑木构架抗震性能分析
| 致谢 | 第5-6页 | 
| 摘要 | 第6-7页 | 
| ABSTRACT | 第7页 | 
| 1 绪论 | 第13-27页 | 
| 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3-16页 | 
| 1.1.1 藏式建筑的发展 | 第13页 | 
| 1.1.2 藏式建筑的结构特点 | 第13-15页 | 
| 1.1.3 藏式建筑的地理环境 | 第15页 | 
| 1.1.4 藏式古建筑抗震研究的意义 | 第15-16页 | 
| 1.2 古建筑木结构研究现状 | 第16-19页 | 
| 1.2.1 节点受力性能研究 | 第16-17页 | 
| 1.2.2 木构架受力性能研究 | 第17-19页 | 
| 1.3 藏式古建筑 | 第19-22页 | 
| 1.3.1 各部做法 | 第19-21页 | 
| 1.3.2 研究现状 | 第21-22页 | 
| 1.4 北京交通大学古建组研究工作 | 第22-23页 | 
| 1.5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| 第23-24页 | 
| 1.6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| 第24-27页 | 
| 1.6.1 研究内容 | 第24-25页 | 
| 1.6.2 研究思路 | 第25-27页 | 
| 2 藏式古建筑木构架抗震分析模型 | 第27-43页 | 
| 2.1 研究对象 | 第27-30页 | 
| 2.1.1 结构模型简化 | 第27-28页 | 
| 2.1.2 荷载简化 | 第28-30页 | 
| 2.2 墙体与木构架的受力分配 | 第30-31页 | 
| 2.3 结构荷载 | 第31-35页 | 
| 2.3.1 屋盖荷载 | 第31-32页 | 
| 2.3.2 梁上均布荷载 | 第32-34页 | 
| 2.3.3 柱子竖向荷载 | 第34-35页 | 
| 2.4 水平地震荷载作用下墙体位移 | 第35-36页 | 
| 2.5 水平地震荷载作用下木构架位移 | 第36-38页 | 
| 2.5.1 传力机理 | 第36-37页 | 
| 2.5.2 位移分析 | 第37-38页 | 
| 2.6 抗震分析模型 | 第38-40页 | 
| 2.6.1 藏式古建筑木构架约束设置 | 第39页 | 
| 2.6.2 藏式古建筑木构架荷载简化 | 第39-40页 | 
| 2.6.3 分析模型 | 第40页 | 
| 2.7 本章小结 | 第40-43页 | 
| 3 藏式古建筑木构架传力机理有限元分析 | 第43-69页 | 
| 3.1 木构架的有限元建模 | 第43-48页 | 
| 3.1.1 有限元模型 | 第44页 | 
| 3.1.2 荷载与约束 | 第44-45页 | 
| 3.1.3 材料性能参数 | 第45-47页 | 
| 3.1.4 破坏准则 | 第47-48页 | 
| 3.2 未滑移阶段各构件受力分析 | 第48-55页 | 
| 3.2.1 柱 | 第49-50页 | 
| 3.2.2 垫木 | 第50-51页 | 
| 3.2.3 弓木 | 第51-52页 | 
| 3.2.4 梁 | 第52-53页 | 
| 3.2.5 暗销 | 第53-54页 | 
| 3.2.6 荷载应力特征 | 第54-55页 | 
| 3.3 滑移阶段各构件受力分析 | 第55-64页 | 
| 3.3.1 柱 | 第55-56页 | 
| 3.3.2 垫木 | 第56-59页 | 
| 3.3.3 弓木 | 第59-60页 | 
| 3.3.4 梁 | 第60-62页 | 
| 3.3.5 暗销 | 第62-64页 | 
| 3.4 木构架破坏模式 | 第64-65页 | 
| 3.5 木构架变形与滑移 | 第65-67页 | 
| 3.5.1 变形分析 | 第65-66页 | 
| 3.5.2 层间滑移分析 | 第66-67页 | 
| 3.6 本章小结 | 第67-69页 | 
| 4 藏式古建筑木构架滞回性能有限元分析 | 第69-85页 | 
| 4.1 木构架的滞回性能 | 第69-73页 | 
| 4.1.1 滞回曲线与骨架曲线 | 第69-70页 | 
| 4.1.2 恢复力模型 | 第70-71页 | 
| 4.1.3 滞回刚度 | 第71-72页 | 
| 4.1.4 耗能能力分析 | 第72-73页 | 
| 4.2 半刚性节点对滞回性能的影响 | 第73-79页 | 
| 4.2.1 柱脚节点 | 第74-75页 | 
| 4.2.2 梁-梁榫卯节点 | 第75-77页 | 
| 4.2.3 梁柱连接节点 | 第77-79页 | 
| 4.3 竖向荷载对木构架抗震性能的影响 | 第79-83页 | 
| 4.3.1 对木构架破坏模式的影响 | 第79-80页 | 
| 4.3.2 对木构架滞回性能的影响 | 第80-83页 | 
| 4.4 本章小结 | 第83-85页 | 
| 5 藏式古建筑木构架拟静力试验研究 | 第85-117页 | 
| 5.1 试件设计 | 第85页 | 
| 5.2 试验装置设计 | 第85-88页 | 
| 5.2.1 竖向加载装置 | 第86-87页 | 
| 5.2.2 水平加载装置 | 第87页 | 
| 5.2.3 梁端边界条件 | 第87页 | 
| 5.2.4 柱脚边界条件 | 第87-88页 | 
| 5.2.5 安全装置 | 第88页 | 
| 5.3 加载制度 | 第88-89页 | 
| 5.4 测试内容及测点布置 | 第89-91页 | 
| 5.5 试验过程及现象 | 第91-95页 | 
| 5.5.1 SN-80 | 第91-92页 | 
| 5.5.2 SN-120与SN-160 | 第92-94页 | 
| 5.5.3 破坏模式 | 第94-95页 | 
| 5.6 试验结果及分析 | 第95-114页 | 
| 5.6.1 SN-80 | 第95-102页 | 
| 5.6.2 SN-120 | 第102-107页 | 
| 5.6.3 SN-160 | 第107-113页 | 
| 5.6.4 结果趋势分析 | 第113-114页 | 
| 5.7 本章小结 | 第114-117页 | 
| 6 结论与展望 | 第117-119页 | 
| 6.1 结论 | 第117页 | 
| 6.2 展望 | 第117-119页 | 
| 参考文献 | 第119-123页 | 
|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23-127页 | 
| 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12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