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3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3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14-17页 |
1.2.1 学界研究概况 | 第14-16页 |
1.2.2 主要贡献和不足 | 第16-17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7页 |
1.4 主要工作和创新 | 第17-18页 |
1.5 论文的基本结构 | 第18-19页 |
第2章 政府购买环境公共服务概述 | 第19-24页 |
2.1. 政府购买环境公共服务的界定 | 第19-23页 |
2.1.1 政府购买环境公共服务的由来 | 第19-20页 |
2.1.2 政府购买环境公共服务的概念和特征 | 第20-21页 |
2.1.3 政府购买环境公共服务的范围 | 第21-22页 |
2.1.4 政府购买环境公共服务的购买方式 | 第22-23页 |
2.2. 我国政府购买环境公共服务的实践情况 | 第23-24页 |
第3章 我国政府购买环境公共服务立法现状 | 第24-31页 |
3.1 我国政府购买环境公共服务的立法概况 | 第24-29页 |
3.1.1 中央立法及政策规定 | 第24-26页 |
3.1.2 地方立法规定 | 第26-29页 |
3.2 我国政府购买环境公共服务的立法分析 | 第29-31页 |
第4章 我国政府购买环境公共服务立法存在的问题 | 第31-40页 |
4.1.立法设计上 | 第31-34页 |
4.1.1 立法层级较低,存在法律冲突 | 第31-32页 |
4.1.2 立法滞后于实践 | 第32页 |
4.1.3 制度框架设计不具体,微观层面缺乏可操作性 | 第32-33页 |
4.1.4 中央与地方立法权限分配困境 | 第33-34页 |
4.2 具体内容上 | 第34-38页 |
4.2.1 购买范围界定不清 | 第34-35页 |
4.2.2 购买程序不规范,缺失法律保障 | 第35页 |
4.2.3 评估监管制度设计不足 | 第35-37页 |
4.2.4 购买定价机制尚不完善 | 第37页 |
4.2.5 缺乏激励机制,导致社会组织参与动力不足 | 第37-38页 |
4.3 配套制度上 | 第38-40页 |
4.3.1 财政预算管理滞后 | 第38页 |
4.3.2 缺乏对PPP模式的法律规制 | 第38-40页 |
第5章 国外政府购买环境公共服务立法的经验及借鉴 | 第40-47页 |
5.1 国外对政府购买环境公共服务的法律规制 | 第40-45页 |
5.1.1 美国 | 第40-42页 |
5.1.2 英国 | 第42-43页 |
5.1.3 日本 | 第43-44页 |
5.1.4 哥斯达黎加 | 第44-45页 |
5.2 对我国政府购买环境公共服务立法的启示 | 第45-47页 |
5.2.1 要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政策保障 | 第45页 |
5.2.2 建立完善的监督评估机制至关重要 | 第45页 |
5.2.3 保证有效竞争,提高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| 第45-46页 |
5.2.4 建立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,为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动力 | 第46-47页 |
第6章 我国政府购买环境公共服务立法的完善 | 第47-57页 |
6.1 完善我国政府购买环境公共服务的立法路径 | 第47-52页 |
6.1.1 提高立法层级,在《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》中增加政府购买环境公共服务的内容 | 第47-50页 |
6.1.2 完善《政府采购品目分类目录》,弥补立法滞后 | 第50页 |
6.1.3 在相关部门规章中细化具体制度,增强微观层面的可操作性 | 第50-51页 |
6.1.4 把握中央与地方立法权限的边界 | 第51-52页 |
6.2 我国政府购买环境公共服务立法内容的完善 | 第52-56页 |
6.2.1 明确政府购买环境公共服务的边界 | 第52-53页 |
6.2.2 规范政府购买环境公共服务的程序 | 第53-54页 |
6.2.3 建立健全绩效评估制度和监督体系 | 第54-55页 |
6.2.4 确定多样化定价机制 | 第55页 |
6.2.5 建立激励机制,增强社会组织参与动力 | 第55-56页 |
6.3 配套制度的完善 | 第56-57页 |
6.3.1 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及财政配套制度 | 第56页 |
6.3.2 加强对PPP模式的法律规制 | 第56-57页 |
结论 | 第57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4页 |
致谢 | 第64-6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| 第65-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