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9页 |
一、 引言 | 第9-19页 |
(一)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| 第9-12页 |
1. 当下展示设计的变化 | 第9-10页 |
2. 互动多媒体装置艺术在上海世博会中受到青睐 | 第10-11页 |
3. 上海世博会设计参与和考察 | 第11-12页 |
(二)所在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前沿内容 | 第12-17页 |
1. 互动多媒体装置艺术的研究实例 | 第12-14页 |
2. 互动多媒体装置艺术的研究现状 | 第14-17页 |
(三)研究目标、内容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| 第17-19页 |
1. 研究目标 | 第17页 |
2. 研究内容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| 第17-19页 |
二、 互动多媒体装置艺术发展脉络梳理 | 第19-27页 |
(一)互动多媒体装置艺术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| 第19-24页 |
1. 多媒体艺术的主要发展阶段 | 第19-21页 |
2. 装置艺术的发展分析 | 第21-22页 |
3. 互动多媒体装置艺术的发展阶段 | 第22-24页 |
(二)互动多媒体装置艺术的概念界定 | 第24-27页 |
三、 展示设计的当下诉求和趋势 | 第27-36页 |
(一)展示设计的主要发展阶段 | 第27-28页 |
(二)传统展示的不足之处分析 | 第28-29页 |
1. 展示信息传达的局限性 | 第28页 |
2. 观众处于被动的认知状态 | 第28页 |
3. 不注重情感交流 | 第28-29页 |
(三)当下展示设计的诉求研究 | 第29-33页 |
1. 2012 年韩国丽水世博会中国馆设计要求 | 第29-31页 |
2. 当下展示设计方案的解决途径 | 第31-33页 |
(四)互动多媒体装置艺术与展示设计的契合点 | 第33-36页 |
1. 具有趣味性 | 第34页 |
2. 具有丰富性 | 第34页 |
3. 以观众为导向 | 第34-35页 |
4. 自由定义展示时间 | 第35页 |
5. 启发观众联想 | 第35页 |
6. 整合信息 | 第35-36页 |
7. 重视人的情感 | 第36页 |
8. 具有时效性和艺术性 | 第36页 |
四、 上海世博会展馆中的典型互动多媒体装置艺术 | 第36-50页 |
(一)上海企业联合馆——“魔方” | 第36-40页 |
1. “魔方”的艺术及技术体现 | 第37-39页 |
2. “魔方”的创作团队 | 第39-40页 |
(二) 德国馆“动力之源” | 第40-42页 |
1. “动力之源”技术支持 | 第41-42页 |
2. “动力之源”艺术体现 | 第42页 |
(三) 浙江馆“宛若天城” | 第42-49页 |
1. 浙江馆选用互动多媒体装置艺术的缘由 | 第42-44页 |
2. 多媒体互动装置艺术“宛若天城”的设计构思 | 第44-45页 |
3. 浙江馆“宛若天城”技术支持 | 第45-46页 |
4. 浙江馆“宛若天城”的艺术效果 | 第46-49页 |
(四) 浙江馆尾厅的互动多媒体装置艺术 | 第49-50页 |
五、 互动多媒体装置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 | 第50-68页 |
(一)互动多媒体装置艺术在展示设计中所具有的优势 | 第50-53页 |
1. 注重人们生活经验的延伸 | 第51页 |
2. 贵在独创性 | 第51页 |
3. 引领时代潮流 | 第51-52页 |
4. 综合性 | 第52页 |
5. 交互性 | 第52-53页 |
(二) 互动多媒体装置艺术常用技术系统 | 第53-56页 |
1. 信息检测和采集系统 | 第53页 |
2. 传输系统 | 第53页 |
3. 多媒体处理系统 | 第53-56页 |
(三) 互动多媒体装置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创作策略和方法 | 第56-68页 |
1. 展示项目资料的收集、规划 | 第57-59页 |
2. 把握展陈主题 | 第59-60页 |
3. 作品创作构思的提出 | 第60-62页 |
4. 以观众为中心 | 第62-63页 |
5. 媒体和媒介的选择 | 第63-64页 |
6. 艺术家与技术家通力合作 | 第64-65页 |
7. 确定信息的采集方式 | 第65-66页 |
8. 确定作品的表现方式 | 第66-67页 |
9. 互动程序的建立和整合 | 第67页 |
10. 展示作品的实施 | 第67-68页 |
六、 结论 | 第68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4页 |
致谢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