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天文学、地球科学论文--矿床学论文--矿床成因论文

西藏拉萨地块南部新特提斯洋俯冲成岩成矿作用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9页
第一章 绪论第12-26页
    1.1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第12-13页
    1.2 研究区范围第13-14页
    1.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第14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区晚三叠世-始新世岩浆岩研究进展第14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区晚三叠世-始新世矿床研究进展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印度-亚洲大陆碰撞过程第20-23页
    1.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23-24页
    1.5 论文工作量第24页
    1.6 论文创新点第24-26页
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第26-33页
    2.1 青藏高原地质构造格架第26-27页
    2.2 拉萨地块地质概况第27-29页
    2.3 研究区矿产概况第29-33页
第三章 分析方法第33-36页
    3.1 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第33页
    3.2 锆石分选、制靶与阴极发光照相第33-34页
    3.3 锆石U-Pb同位素定年及Hf同位素分析第34-35页
    3.4 Si、O、H同位素第35-36页
第四章 拉萨地块南缘中生代岩浆作用与成矿第36-61页
    4.1 谢通门岩基第36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地质特征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岩石学特征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测试分析结果第39-44页
    4.2 尼木岩基第44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地质特征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岩石学特征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测试分析结果第45-47页
    4.3 讨论第47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时空分布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岩石成因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构造背景第51-56页
    4.4 成矿潜力第56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岩浆特征与成矿潜力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勘查地球物理、地球化学第58-60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60-61页
第五章 拉萨地块南部古新世-始新世岩浆作用第61-93页
    5.1 侵入岩特征第61-7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样品岩石学特征第62-6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测试分析结果第64-6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讨论第68-73页
    5.2 火山岩特征第73-8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地质及岩相学特征第73-7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测试分析结果第75-8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讨论第82-85页
    5.3 地球动力学背景第85-9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陆陆碰撞第86-8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深部板片断离第88-9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地球动力学演化模式第91-92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92-93页
第六章 拉萨地块南部古新世成矿作用第93-113页
    6.1 斯弄多银(金)多金属矿床第93-103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矿床地质特征第93-94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矿化、蚀变特征第94-97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Si-H-O同位素特征第97-101页
        6.1.4 矿床类型及成矿过程第101-103页
    6.2 纳如松多、查个勒铅锌矿床第103-10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纳如松多隐爆角砾岩型-矽卡岩型矿床第103-106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查个勒矽卡岩型铅锌矿床第106-109页
    6.3 成矿潜力第109-111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地质特征与成矿潜力第109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勘查地球物理、地球化学第109-111页
    6.4 本章小结第111-113页
第七章 结论第113-115页
参考文献第115-132页
致谢第132-134页
附表第134-170页
个人简介第170-171页

论文共17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呼和浩特盆地地下水年龄结构与补给流动模式研究
下一篇:安徽省兆吉口浅成低温热液型铅锌矿床成矿地球化学机制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