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7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缩略词表 | 第12-14页 |
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| 第14-28页 |
第一章 玉米耐盐性研究进展 | 第14-22页 |
1 土地盐渍化现状 | 第14-15页 |
2 盐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| 第15页 |
3 盐胁迫对玉米的影响 | 第15-16页 |
4 玉米耐盐机制 | 第16-17页 |
4.1 渗透调节 | 第16页 |
4.2 离子平衡 | 第16页 |
4.3 质外体酸化 | 第16页 |
4.4 抗氧化防御系统 | 第16-17页 |
4.5 激素调节 | 第17页 |
4.6 分子机制 | 第17页 |
5 提高玉米耐盐性的途径 | 第17-20页 |
5.1 传统选择育种 | 第17-19页 |
5.2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| 第19页 |
5.3 转基因育种 | 第19-20页 |
6 cDNA文库转化玉米的意义 | 第20-22页 |
第二章 植物耐逆相关基因的挖掘与鉴定 | 第22-28页 |
1 植物耐逆相关基因的挖掘 | 第22-23页 |
1.1 基于表达序列标签(EST)数据库的基因挖掘 | 第22页 |
1.2 通过转录谱确定胁迫响应的基因 | 第22-23页 |
2 植物耐逆相关基因的鉴定 | 第23-26页 |
2.1 正向遗传学方法 | 第24页 |
2.2 反向遗传学方法 | 第24-26页 |
2.2.1 RNAi | 第24-25页 |
2.2.2 插入突变 | 第25页 |
2.2.3 TILLING | 第25-26页 |
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6-28页 |
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| 第28-72页 |
第三章 耐逆cDNA文库的构建 | 第28-50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28-38页 |
1.1 试验材料 | 第28-30页 |
1.1.1 植物材料 | 第28-29页 |
1.1.2 菌株、质粒、试剂及引物 | 第29-30页 |
1.2 试验方法 | 第30-38页 |
1.2.1 长穗偃麦草和大米草的总RNA的提取及纯化 | 第30-31页 |
1.2.2 cDNA的合成 | 第31-32页 |
1.2.3 双链cDNA的分级回收、纯化及扩增 | 第32-33页 |
1.2.4 入门文库的构建 | 第33-36页 |
1.2.5 目标文库的构建 | 第36-38页 |
1.2.6 文库插入片段的测序 | 第38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38-48页 |
2.1 长穗偃麦草抗盐性初步观察 | 第38-39页 |
2.2 总RNA的提取 | 第39-40页 |
2.3 cDNA的合成 | 第40-42页 |
2.4 cDNA的分段回收及扩增 | 第42-43页 |
2.5 cDNA入门文库的滴度测定 | 第43页 |
2.6 cDNA入门文库的质量检测 | 第43-44页 |
2.7 cDNA目标文库的滴度测定 | 第44页 |
2.8 cDNA目标文库的质量检测 | 第44-45页 |
2.9 cDNA文库插入片段的序列比对 | 第45-48页 |
3 讨论 | 第48-50页 |
第四章 耐逆cDNA文库转化烟草BY-2细胞 | 第50-56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50-52页 |
1.1 试验材料 | 第50-51页 |
1.1.1 植物材料 | 第50页 |
1.1.2 菌株、质粒、生化试剂 | 第50-51页 |
1.2 试验方法 | 第51-52页 |
1.2.1 烟草BY-2细胞的培养 | 第51页 |
1.2.2 质粒提取 | 第51页 |
1.2.3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| 第51页 |
1.2.4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转化 | 第51-52页 |
1.2.5 烟草BY-2细胞的转化 | 第52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52-53页 |
3 讨论 | 第53-56页 |
第五章 耐逆cDNA文库转化玉米 | 第56-72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56-60页 |
1.1 试验材料 | 第56-57页 |
1.1.1 植物材料 | 第56页 |
1.1.2 菌株、质粒、试剂 | 第56页 |
1.1.3 PCR引物 | 第56-57页 |
1.2 试验方法 | 第57-60页 |
1.2.1 玉米花粉的采集 | 第57页 |
1.2.2 玉米花粉的体外培养 | 第57页 |
1.2.3 质粒提取 | 第57页 |
1.2.4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备制 | 第57页 |
1.2.5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转化 | 第57-58页 |
1.2.6 玉米花粉的体外转化 | 第58页 |
1.2.7 玉米转基因 | 第58页 |
1.2.8 转基因玉米T_0代种子的检测 | 第58-60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60-68页 |
2.1 转基因玉米T_0代种子的收获 | 第60-61页 |
2.2 转基因玉米T_0代检测 | 第61-68页 |
2.2.1 GFP绿色荧光蛋白的观察 | 第62-64页 |
2.2.2 转基因玉米潮霉素抗性筛选 | 第64-67页 |
2.2.3 PCR检测目的基因和潮霉素基因 | 第67-68页 |
3 讨论 | 第68-72页 |
全文结论 | 第72-74页 |
创新点 | 第74-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6-90页 |
附录 | 第90-96页 |
致谢 | 第9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