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10-24页 |
1.1 选题来源 | 第10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1.3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| 第10-20页 |
1.3.1 柴达木盆地西部构造研究现状 | 第10-15页 |
1.3.2 柴达木盆地构造演化研究现状 | 第15-18页 |
1.3.3 柴达木盆地构造与油气成藏研究现状 | 第18-20页 |
1.3.4 存在的问题 | 第20页 |
1.4 研究内容及技术思路 | 第20-22页 |
1.4.1 柴西地区生储盖岩系地质特征及低-高构造格局划分 | 第20-21页 |
1.4.2 阿拉尔构造带低-高构造格局与断层的关系及演化 | 第21-22页 |
1.4.3 阿拉尔构造带油气成藏特征研究 | 第22页 |
1.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| 第22-24页 |
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| 第24-34页 |
2.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| 第24-26页 |
2.2 柴达木盆地西部基底特征 | 第26页 |
2.2.1 柴达木盆地西部前中生界基底 | 第26页 |
2.2.2 柴达木盆地西部前新生界基底 | 第26页 |
2.3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新生界地层特征 | 第26-34页 |
第三章 柴西地区生储盖岩系地质特征及低-高构造格局划分 | 第34-90页 |
3.1 柴西地区生储盖岩系地质特征 | 第34-61页 |
3.1.1 烃源岩 | 第34-50页 |
3.1.2 储层 | 第50-58页 |
3.1.3 盖层 | 第58-61页 |
3.2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生储盖岩系低-高构造格局划分及对比 | 第61-78页 |
3.2.1 研究方法 | 第61页 |
3.2.2 生储盖岩系构造格局 | 第61-77页 |
3.2.3 现今构造格局对比 | 第77-78页 |
3.3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低-高构造与已发现油气田分布的关系 | 第78-88页 |
3.4 小结 | 第88-90页 |
第四章 阿拉尔构造带低-高构造格局与断层的关系及演化 | 第90-136页 |
4.1 阿拉尔凹隆域低-高构造格局 | 第90-101页 |
4.2 阿拉尔构造带主要断层构造特征 | 第101-116页 |
4.2.1 研究方法 | 第101-102页 |
4.2.2 阿拉尔断层 | 第102-111页 |
4.2.3 ⅩⅢ号断层 | 第111-115页 |
4.2.4 低-高构造格局与断层的关系 | 第115-116页 |
4.3 阿拉尔凹隆域低-高构造及断层演化 | 第116-124页 |
4.3.1 低-高构造演化 | 第116-121页 |
4.3.2 断层演化 | 第121-123页 |
4.3.3 构造演化与断层演化的关系 | 第123-124页 |
4.4 构造演化过程中断层缝隙维持与闭合 | 第124-134页 |
4.4.1 断层缝隙维持与闭合基本原理 | 第126-127页 |
4.4.2 实例分析 | 第127-130页 |
4.4.3 阿拉尔凹隆域缝隙维持与闭合特征 | 第130-134页 |
4.5 小结 | 第134-136页 |
第五章 阿拉尔构造带油气成藏特征研究 | 第136-160页 |
5.1 阿拉尔构造带已发现油气藏特征 | 第136-141页 |
5.1.1 跃西油田 | 第136-137页 |
5.1.2 跃进二号油田 | 第137-138页 |
5.1.3 跃进四号油田 | 第138-139页 |
5.1.4 扎哈泉致密油田 | 第139-141页 |
5.1.5 已发现油藏与构造的关系 | 第141页 |
5.2 油气运移特征 | 第141-151页 |
5.2.1 输导特征 | 第142-144页 |
5.2.2 油气运移过程 | 第144-145页 |
5.2.3 阿拉尔凹隆域油气运移分析 | 第145-151页 |
5.3 阿拉尔构造带油气富集分析 | 第151-156页 |
5.3.1 油气富集过程 | 第151-152页 |
5.3.2 油气的富集特征与分布 | 第152-156页 |
5.4 油气藏类型与勘探建议 | 第156-158页 |
5.4.1 阿拉尔凹隆域油气藏类型 | 第156-157页 |
5.4.2 勘探建议 | 第157-158页 |
5.5 小结 | 第158-160页 |
第六章 主要认识和存在的问题 | 第160-164页 |
6.1 主要认识 | 第160-162页 |
6.2 存在的问题 | 第162-1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4-174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174-176页 |
致谢 | 第176-178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