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3页 |
1 选题的背景、目的及意义 | 第11-13页 |
1.1 选题的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2 选题的目的 | 第12页 |
1.3 选题的意义 | 第12-13页 |
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| 第13-20页 |
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5-20页 |
2.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| 第20页 |
3 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20-21页 |
3.1 研究思路 | 第20-21页 |
3.2 研究方法 | 第21页 |
3.3 技术路线 | 第21页 |
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| 第21-23页 |
4.1 创新点 | 第21-22页 |
4.2 不足之处 | 第22-23页 |
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| 第23-30页 |
1 相关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23-26页 |
1.1 基础设施 | 第23页 |
1.2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| 第23-25页 |
1.3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绩效 | 第25-26页 |
2 相关理论基础 | 第26-30页 |
2.1 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26-27页 |
2.2 公共选择理论 | 第27页 |
2.3 外部经济性理论 | 第27-29页 |
2.4 项目管理理论 | 第29页 |
2.5 X效率理论 | 第29-30页 |
第三章 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绩效的现实考察 | 第30-39页 |
1 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资制度及其绩效的演变 | 第30-33页 |
1.1 建国初期政府组织引导阶段(1949-1955年):高度重视,初见成效 | 第30-31页 |
1.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集体组织主导阶段(1956-1980年):发展迅速,使用效率较高 | 第31-32页 |
1.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导阶段(1981-1993年):农户主导,效率一般 | 第32页 |
1.4 “两工”时期(1993-2001年):投资投劳力度加大,效率提高 | 第32-33页 |
1.5 税费改革以来(2002年至今):机制不完善,效率欠佳 | 第33页 |
2 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发展情况及投资取得的成效 | 第33-36页 |
2.1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发展情况 | 第33-34页 |
2.2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资取得的成效 | 第34-36页 |
3 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资存在的问题 | 第36-39页 |
3.1 投资数量不足 | 第37页 |
3.2 投资结构不合理 | 第37-38页 |
3.3 投资管理不到位 | 第38页 |
3.4 公共投资效率低下 | 第38-39页 |
第四章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| 第39-53页 |
1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绩效测评 | 第39-49页 |
1.1 DEA模型介绍 | 第39-40页 |
1.2 指标选取、体系构建及数据来源 | 第40-42页 |
1.3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绩效分析结果 | 第42-49页 |
2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49-53页 |
2.1 DEA-Tobit模型介绍 | 第49-50页 |
2.2 数据来源及指标体系构建 | 第50-51页 |
2.3 模型估计 | 第51页 |
2.4 结果分析 | 第51-53页 |
第五章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绩效提升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| 第53-60页 |
1 典型国家和地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的经验 | 第53-58页 |
1.1 美国 | 第53-54页 |
1.2 日本 | 第54-55页 |
1.3 澳大利亚 | 第55-56页 |
1.4 韩国 | 第56-57页 |
1.5 台湾 | 第57-58页 |
2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绩效提升的启示 | 第58-60页 |
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| 第60-64页 |
1 基本结论 | 第60-61页 |
2 对策建议 | 第61-64页 |
2.1 加大对农田水利投资建设的重视 | 第61页 |
2.2 加大农田水利资金投入力度 | 第61页 |
2.3 创新农田水利投资机制 | 第61-62页 |
2.4 完善农田水利投资管理制度 | 第62页 |
2.5 建立农田水利投资绩效考核机制 | 第62页 |
2.6 农田水利投资绩效管理贯穿始终 | 第62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71页 |
致谢 | 第71-72页 |
作者简介 | 第72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