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22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1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2-13页 |
1.2.1 经济开发区的概念界定 | 第12页 |
1.2.2 管理体制的概念界定 | 第12-13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3-18页 |
1.3.1 我国经济开发区的发展概要 | 第13-15页 |
1.3.2 国内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的相关研究简述 | 第15-16页 |
1.3.3 国外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的相关研究简述 | 第16-18页 |
1.4 相关理论依据 | 第18-20页 |
1.4.1 新公共管理理论 | 第18-19页 |
1.4.2 增长极理论 | 第19页 |
1.4.3 多中心治理理论 | 第19-20页 |
1.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| 第20-22页 |
1.5.1 研究内容 | 第20页 |
1.5.2 研究方法 | 第20-22页 |
第2章 长沙金霞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的演变及现状 | 第22-31页 |
2.1 长沙金霞经开区基本概况 | 第22-23页 |
2.1.1 产业建设成效凸显 | 第22页 |
2.1.2 战略招商硕果累累 | 第22-23页 |
2.1.3 城市品质不断提升 | 第23页 |
2.1.4 发展瓶颈有效破解 | 第23页 |
2.1.5 创新创优亮点纷呈 | 第23页 |
2.2 长沙金霞经开区管理体制的历史演变 | 第23-24页 |
2.2.1 由中共长沙市委、市人民政府直接管理 | 第23-24页 |
2.2.2 由中共长沙市开福区委、区人民政府委托管理 | 第24页 |
2.2.3 由中共长沙市环路建设总公司党委、行政委托管理 | 第24页 |
2.2.4 由中共长沙市开福区委、区人民政府直接管理 | 第24页 |
2.3 长沙金霞经开区管理体制现状 | 第24-31页 |
2.3.1 金霞经开区组织机构设置 | 第25-27页 |
2.3.2 金霞经开区的管理职能 | 第27-29页 |
2.3.3 现阶段金霞经开区管理体制的特点 | 第29-31页 |
第3章 长沙金霞经开区管理体制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| 第31-34页 |
3.1 当前金霞经开区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新机遇 | 第31-32页 |
3.1.1 国家实施“一带一路”战略的机遇 | 第31页 |
3.1.2 湖南省实施“一带一部”新战略的机遇 | 第31页 |
3.1.3 长沙建设开放型经济“一区一带”的机遇 | 第31-32页 |
3.1.4 开福区打造“对外开放引领区”的机遇 | 第32页 |
3.2 金霞经开区管理体制面临的新挑战 | 第32-34页 |
3.2.1 区域战略布局的挑战 | 第32页 |
3.2.2 产业提速提质的挑战 | 第32页 |
3.2.3 园区竞争竞跑的挑战 | 第32-33页 |
3.2.4 经开区自身体制模式的选择困境 | 第33-34页 |
第4章 长沙金霞经开区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34-38页 |
4.1 金霞经开区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34-36页 |
4.1.1 管委会行政主体资格缺乏认定 | 第34页 |
4.1.2 公共服务水平低 | 第34-35页 |
4.1.3 “条块关系”不顺 | 第35页 |
4.1.4 各职能部门职责交叉协调难度大 | 第35页 |
4.1.5 工作人员主动性不够 | 第35-36页 |
4.2 金霞经开区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| 第36-38页 |
4.2.1 关于经开区相关法律的缺失 | 第36页 |
4.2.2 社会管理经验不足 | 第36页 |
4.2.3 缺乏中介组织和平等竞争环境的营造 | 第36-37页 |
4.2.4 人事制度不完善 | 第37-38页 |
第5章 长沙金霞经济开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思考 | 第38-44页 |
5.1 金霞经开区管理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 | 第38-40页 |
5.1.1 金霞经开区管理体制的改革目标 | 第38-39页 |
5.1.2 金霞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| 第39-40页 |
5.2 金霞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对策 | 第40-44页 |
5.2.1 明确经开区管理主体的法律地位 | 第40页 |
5.2.2 深化机构改革促简政放权 | 第40-41页 |
5.2.3 以“新公共管理理念”改进管理方式 | 第41页 |
5.2.4 建立灵活高效的人才激励机制 | 第41-42页 |
5.2.5 以社区建设为重点创新社会管理 | 第42页 |
5.2.6 加强对社会中介组织的培育管理 | 第42-44页 |
结论 | 第44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48页 |
致谢 | 第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