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8-29页 |
| 1.1 低渗透油藏资源的现状 | 第8页 |
| 1.2 我国低渗透油藏的特征 | 第8-10页 |
| 1.2.1 油藏原始含油饱和度特征 | 第9页 |
| 1.2.2 地层伤害特征 | 第9页 |
| 1.2.3 润湿性特征 | 第9页 |
| 1.2.4 圈闭机理 | 第9页 |
| 1.2.5 天然裂缝的作用 | 第9-10页 |
| 1.2.6 低渗透储层油水两相渗流特征 | 第10页 |
| 1.3 莫里青油田的储层特征 | 第10-14页 |
| 1.3.1 目前油田开发情况 | 第10-11页 |
| 1.3.2 岩性特征 | 第11页 |
| 1.3.3 粒度特征 | 第11-12页 |
| 1.3.4 矿物成分特征 | 第12页 |
| 1.3.5 油藏特征 | 第12-14页 |
| 1.4 增加低渗透油藏渗透性的方法 | 第14-16页 |
| 1.4.1 水力加砂压裂技术 | 第15页 |
| 1.4.2 酸化解堵技术 | 第15-16页 |
| 1.5 酸化解堵的机理 | 第16-28页 |
| 1.5.1 酸液体系 | 第16-19页 |
| 1.5.2 低渗透油藏酸化工艺 | 第19-23页 |
| 1.5.3 低渗透油藏酸化添加剂 | 第23-28页 |
| 1.6 选择本课题的意义、研究内容和特点 | 第28-29页 |
| 第2章 低渗透油藏酸化解堵室内实验评价 | 第29-42页 |
| 2.1 莫里青油田的储层伤害机理 | 第29-33页 |
| 2.1.1 莫里青油层岩石颗粒特征及存在的危害因素 | 第29-30页 |
| 2.1.2 莫里青油层填隙物特征及存在的危害因素 | 第30-32页 |
| 2.1.3 莫里青储层流体特征及存在的危害因素 | 第32-33页 |
| 2.2 酸化解堵实验准备 | 第33-35页 |
| 2.2.1 实验方法 | 第33页 |
| 2.2.2 实验仪器 | 第33-34页 |
| 2.2.3 实验试剂 | 第34页 |
| 2.2.4 实验步骤 | 第34-35页 |
| 2.2.5 数据处理 | 第35页 |
| 2.3 岩芯酸化解堵流动效果评价 | 第35-40页 |
| 2.3.1 盐酸酸化体系的酸化效果 | 第35-36页 |
| 2.3.2 常规土酸酸化体系的酸化效果 | 第36-37页 |
| 2.3.3 氢氟酸顺序处理酸化体系的酸化效果 | 第37-38页 |
| 2.3.4 自生氢氟酸酸化体系的酸化效果 | 第38-39页 |
| 2.3.5 氟硼酸酸化体系的酸化效果 | 第39-40页 |
| 2.4 小结 | 第40-42页 |
| 第3章 酸化解堵技术在莫里青油田现场应用及效果 | 第42-46页 |
| 3.1 常规土酸酸化应用及效果 | 第42-43页 |
| 3.2 氟硼酸酸化应用及效果 | 第43-44页 |
| 3.3 小结 | 第44-46页 |
| 第4章 结论 | 第46-4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7-51页 |
|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| 第51-52页 |
| 致谢 | 第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