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引言 | 第13-25页 |
一、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13-17页 |
(一) 研究背景 | 第13-16页 |
(二) 研究意义 | 第16-17页 |
二、研究现状述评 | 第17-21页 |
(一) 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究现状 | 第17-20页 |
(二) 关于蒙古族聚居区和谐社会构建研究现状 | 第20-21页 |
三、研究思路、内容和方法 | 第21-23页 |
(一) 研究的基本思路 | 第21-22页 |
(二) 研究的基本内容 | 第22-23页 |
(三) 研究的基本方法 | 第23页 |
四、研究的重点和难点、创新点 | 第23-25页 |
(一) 研究的重点、难点 | 第23页 |
(二) 研究的创新点 | 第23-25页 |
第一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基本内容 | 第25-42页 |
一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相关概念 | 第25-30页 |
(一) 社会 | 第25-26页 |
(二) 和谐 | 第26-27页 |
(三) 和谐社会 | 第27-29页 |
(四)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| 第29-30页 |
二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| 第30-35页 |
(一) "民主法治"的社会 | 第30-31页 |
(二) "公平正义"的社会 | 第31-32页 |
(三) "诚信友爱"的社会 | 第32-33页 |
(四) "充满活力"的社会 | 第33页 |
(五) "安定有序"的社会 | 第33-34页 |
(六) "人与自然和谐相处"的社会 | 第34-35页 |
三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基本原则 | 第35-38页 |
(一) 坚持"以人为本" | 第35页 |
(二) 坚持"科学发展" | 第35-36页 |
(三) 坚持"民主法治" | 第36页 |
(四) 坚持"改革开放" | 第36-37页 |
(五) 坚持"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| 第37页 |
(六) 坚持"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" | 第37-38页 |
四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重要价值 | 第38-42页 |
(一)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思想内涵 | 第38-39页 |
(二) 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识 | 第39-40页 |
(三) 明确了当前我国社会建设的方向和目标 | 第40页 |
(四) 提供了蒙古族聚居区和谐社会构建的指导思想 | 第40-42页 |
第二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思想渊源 | 第42-57页 |
一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社会思想 | 第42-48页 |
(一) "和谐"概念与哲学阐释 | 第42-45页 |
(二) "和谐"观念的逻辑层次内涵 | 第45-46页 |
(三) 理想状态的和谐社会轮廓 | 第46-48页 |
二、西方历史文化中的和谐社会思想 | 第48-50页 |
(一) 西方哲学中的"和谐"观念 | 第48-49页 |
(二) 政治视域中的"和谐社会"思想 | 第49页 |
(三) 现代科技文化视角下的"和谐社会"思想 | 第49-50页 |
三、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和谐社会思想 | 第50-52页 |
(一) 社会生产有计划和统一管理 | 第50页 |
(二) 社会成员具有平等的人权 | 第50-51页 |
(三) 人的发展实现了自由发展 | 第51页 |
(四) 社会的福利得到充分保障 | 第51-52页 |
四、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思想 | 第52-57页 |
(一) 社会系统各要素协调发展是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 | 第52-53页 |
(二) 生产力高度发展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历史前提条件 | 第53-54页 |
(三) "人自由而全面发展"是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归宿 | 第54-55页 |
(四) "自由人联合体"是和谐社会的理想状态和最佳模式 | 第55-57页 |
第三章 和谐社会视阈下的蒙古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概述 | 第57-83页 |
一、蒙古族聚居区经济社会自然简要情况 | 第57-62页 |
二、蒙古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成就 | 第62-71页 |
(一) 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显著 | 第62-64页 |
(二) 生活、生产水平日益改善 | 第64-66页 |
(三) 特色产业优势初步形成 | 第66-70页 |
(四) 科教文卫事业不断提升 | 第70-71页 |
三、蒙古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问题 | 第71-83页 |
(一) 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| 第72-77页 |
(二) 政治心理不够成熟 | 第77-78页 |
(三) 收入差距比较明显 | 第78-80页 |
(四) 文化素质相对低下 | 第80-81页 |
(五) 民族问题依然存在 | 第81-83页 |
第四章 和谐社会视阈下蒙古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根源剖析 | 第83-101页 |
一、经济发展的物质条件限制 | 第83-89页 |
(一) 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| 第83-84页 |
(二) 生产方式相对落后 | 第84-85页 |
(三) 抗灾自救能力薄弱 | 第85-87页 |
(四) 人力资源相对不足 | 第87-88页 |
(五) 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| 第88-89页 |
二、政治发展的进程比较缓慢 | 第89-93页 |
(一) 民众思想观念较为保守 | 第89-90页 |
(二) 基层民主意识较为落后 | 第90-91页 |
(三) 基层政府信用令人堪忧 | 第91页 |
(四) 党的基层组织能力不强 | 第91-93页 |
三、文化发展的创新活力不足 | 第93-101页 |
(一) 文化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不高 | 第93-94页 |
(二) 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不够 | 第94-96页 |
(三) 文化发展动力源泉开发不力 | 第96-98页 |
(四) 先进文化打造和作用不充分 | 第98-101页 |
第五章 和谐社会视阈下蒙古族聚居区和谐社会构建的基本对策 | 第101-125页 |
一、明确蒙古族聚居区和谐社会的经济指向 | 第101-110页 |
(一) 大力发展区内经济建设 | 第101-104页 |
(二) 加快优化地区产业结构 | 第104-105页 |
(三) 积极推动农牧业信息化 | 第105-107页 |
(四) 全力展开区内脱贫攻坚 | 第107-110页 |
二、加强蒙古族聚居区和谐社会的政治构建 | 第110-116页 |
(一) 坚持实行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 | 第110-112页 |
(二) 提升基层政府社会信用和威望 | 第112-113页 |
(三) 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法治基础 | 第113-115页 |
(四) 巩固党组织政治领导核心地位 | 第115-116页 |
三、推进蒙古族聚居区和谐社会的文化塑造 | 第116-125页 |
(一) 努力发挥中国先进文化的作用 | 第117-119页 |
(二) 积极发挥和谐社会理念的功能 | 第119-120页 |
(三) 加强进行全体公民的道德建设 | 第120-122页 |
(四) 着力提升农牧民科学文化素质 | 第122-125页 |
结语 | 第125-12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7-133页 |
致谢 | 第133-134页 |
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| 第13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