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0-12页 |
ABSTRACT | 第12-13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4-21页 |
1.1 氟的性质、分布及其危害 | 第14-15页 |
1.1.1 氟的性质 | 第14页 |
1.1.2 氟的分布 | 第14页 |
1.1.3 氟的危害 | 第14-15页 |
1.2 高氟水源的成因、分布及其处理现状 | 第15-19页 |
1.2.1 高氟水源的成因 | 第15-16页 |
1.2.2 高氟水源的分布 | 第16页 |
1.2.3 我国高氟水源的处理现状 | 第16页 |
1.2.4 除氟的主要方法 | 第16-19页 |
1.3 植物秸秆吸附机制 | 第19页 |
1.4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| 第19-21页 |
1.4.1 立题依据 | 第19-20页 |
1.4.2 研究内容 | 第20-21页 |
第二章 两种水生植物秸秆及改性研究 | 第21-26页 |
2.1 材料与方法 | 第21-22页 |
2.1.1 实验材料 | 第21页 |
2.1.2 实验方法 | 第21-22页 |
2.2 实验结果 | 第22-25页 |
2.2.1 红蓼吸附剂的表征分析 | 第22-23页 |
2.2.2 芦苇吸附剂的表征分析 | 第23-25页 |
2.3 讨论 | 第25-26页 |
第三章 两种水生植物秸秆吸附氟离子的动力学研究 | 第26-40页 |
3.1 材料与方法 | 第26-27页 |
3.1.1 实验材料 | 第26页 |
3.1.2 吸附动力学的相关计算 | 第26-27页 |
3.1.3 实验方法 | 第27页 |
3.2 实验结果 | 第27-38页 |
3.2.1 红蓼吸附剂动力学实验结果 | 第27-33页 |
3.2.2 芦苇吸附剂动力学实验结果 | 第33-38页 |
3.3 讨论 | 第38-40页 |
第四章 两种水生植物秸秆吸附氟离子的热力学研究 | 第40-51页 |
4.1 材料与方法 | 第40-41页 |
4.1.1 实验材料 | 第40页 |
4.1.2 吸附热力学计算 | 第40-41页 |
4.1.3 实验方法 | 第41页 |
4.2 实验结果 | 第41-49页 |
4.2.1 红蓼吸附剂Langmuir等温方程和Freundlich等温方程实验结果 | 第41-45页 |
4.2.2 芦苇吸附剂Langmuir等温方程和Freundlich等温方程实验结果 | 第45-49页 |
4.3 讨论 | 第49-51页 |
第五章 不同因素对两种水生植物秸秆吸附氟离子的影响 | 第51-69页 |
5.1 材料与方法 | 第51-53页 |
5.1.1 实验材料 | 第51页 |
5.1.2 实验方法 | 第51-53页 |
5.2 实验结果 | 第53-68页 |
5.2.1 吸附平衡时间的确定 | 第53-57页 |
5.2.2 氟离子浓度对吸附的影响 | 第57-58页 |
5.2.3 吸附剂投加量对吸附的影响 | 第58-60页 |
5.2.4 温度对吸附的影响 | 第60-62页 |
5.2.5 溶液pH值对吸附的影响 | 第62-64页 |
5.2.6 溶液离子浓度对吸附的影响 | 第64-68页 |
5.3 讨论 | 第68-69页 |
第六章 两种水生植物秸秆吸附氟离子的解吸实验 | 第69-72页 |
6.1 材料与方法 | 第69页 |
6.1.1 实验材料 | 第69页 |
6.1.2 实验方法 | 第69页 |
6.2 实验结果 | 第69-71页 |
6.3 讨论 | 第71-72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2-74页 |
7.1 结论 | 第72-73页 |
7.2 展望 | 第73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80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结果 | 第80-81页 |
致谢 | 第81-82页 |
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| 第82-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