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导言 | 第8-13页 |
一、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8页 |
二、研究现状及评述 | 第8-11页 |
三、研究方法及创新 | 第11-13页 |
第一章 保险理赔及其伦理原则 | 第13-16页 |
第一节 保险理赔的含义与分类 | 第13-14页 |
一、含义 | 第13页 |
二、分类 | 第13-14页 |
第二节 保险理赔应当坚持的伦理原则 | 第14-16页 |
一、人道主义原则 | 第14页 |
二、公平正义原则 | 第14-15页 |
三、重合同、守信用原则 | 第15页 |
四、实事求是原则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当前我国保险理赔中存在的不道德现象 | 第16-23页 |
第一节 保险公司在保险理赔中的不道德现象 | 第16-19页 |
一、保险公司推卸应当承担责任 | 第16-17页 |
二、保险公司未履行最大诚信原则 | 第17页 |
三、保险公司在理赔问题上缺乏积极主动的态度 | 第17-18页 |
四、保险公司在理赔时限的规定上未做到以人为本 | 第18-19页 |
第二节 保险中介或变相代理人保险理赔中的不道德现象 | 第19-21页 |
一、隐瞒或编造相关信息 | 第19-20页 |
二、越权代理 | 第20页 |
三、收取高额手续费 | 第20-21页 |
第三节 投保人和(或)被保险人在保险理赔中的不道德现象 | 第21-23页 |
一、投保人和(或)被保险人造假骗保 | 第21页 |
二、为最大限度获得保险利益而逃避如实告知的义务 | 第21-22页 |
三、赔付标准不一,理赔争议屡现 | 第22-23页 |
第三章 当前我国保险理赔中不道德现象存在的原因 | 第23-32页 |
第一节 保险业起步晚,法规建设滞后 | 第23-24页 |
一、保险业发展时间短 | 第23页 |
二、法律法规滞后 | 第23-24页 |
三、理赔制度不健全 | 第24页 |
第二节 社会保险制度不完善 | 第24-26页 |
一、保险条款不公正 | 第24-25页 |
二、保险条款存在歧义 | 第25页 |
三、监管机制不完善 | 第25-26页 |
第三节 社会诚信机制的丧失 | 第26-27页 |
一、传统诚信观念的破坏 | 第26页 |
二、价值观危机 | 第26-27页 |
三、价值取向多元化 | 第27页 |
第四节 保险公司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| 第27-28页 |
一、部分保险公司社会责任意识差 | 第27-28页 |
二、经营理念落后 | 第28页 |
三、保险公司诚信文化欠缺 | 第28页 |
第五节 保险中介或变相代理人的素质良莠不齐 | 第28-30页 |
一、理赔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了理赔质量 | 第29页 |
二、功利主义严重 | 第29-30页 |
三、内部管理制度存在问题 | 第30页 |
第六节 投保人和(或)被保险人道德品质存在瑕疵 | 第30-32页 |
一、逆向选择 | 第30-31页 |
二、道德风险 | 第31页 |
三、个人诚信缺失 | 第31-32页 |
第四章 消解当前我国保险理赔中不道德现象的对策 | 第32-39页 |
第一节 完善保险法律、法规的建设 | 第32-33页 |
一、健全管理和监督体制 | 第32页 |
二、加强反保险欺诈的法制建设和执法力度 | 第32-33页 |
三、完善保险条款,剔除欺诈责任 | 第33页 |
第二节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 | 第33-34页 |
一、加强反保险欺诈同业合作 | 第33页 |
二、完善行业共享交流机制 | 第33-34页 |
三、加快保险公估机构的培育和发展 | 第34页 |
第三节 重塑社会诚信机制 | 第34-35页 |
一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| 第34页 |
二、发挥社会舆论的积极作用 | 第34-35页 |
三、养成保险理赔主体的诚信美德 | 第35页 |
第四节 增强保险公司的社会责任意识 | 第35-36页 |
一、加强诚信观教育 | 第35页 |
二、加强大众监督 | 第35-36页 |
三、加强保险公司内部管理 | 第36页 |
第五节 提升保险中介或变相代理人的业务能力和道德素质 | 第36-37页 |
一、加强员工道德教育 | 第36-37页 |
二、注重对员工法律法规、职业道德方面的培训 | 第37页 |
三、注意提高员工的保险理论水平 | 第37页 |
第六节 加强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道德教育 | 第37-39页 |
一、在保险合同签订前,增设道德教育环节 | 第38页 |
二、在保险合同签订后,定期进行道德提醒 | 第38页 |
三、在保险合同存续期间,经常开展案例分享活动 | 第38-39页 |
结语 | 第39-4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0-44页 |
后记 | 第4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