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9页 |
| 论文主要创新与贡献 | 第9-10页 |
| 目录 | 第10-14页 |
| 文中缩写字母对照表 | 第14-16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6-28页 |
| ·引言 | 第16页 |
| ·团簇的分类 | 第16-17页 |
| ·团簇的基本性质 | 第17-20页 |
| ·幻数 | 第17页 |
| ·独特的稳定结构 | 第17-18页 |
| ·尺寸效应 | 第18-19页 |
| ·光学性质 | 第19页 |
| ·磁学性质 | 第19页 |
| ·表面效应 | 第19-20页 |
| ·非金属一金属转变 | 第20页 |
| ·热力学性质 | 第20页 |
| ·自发破碎与库仑爆炸 | 第20页 |
| ·团簇的研究进展 | 第20-25页 |
| ·纯金属团簇的研究进展 | 第21-22页 |
| ·双金属团簇的研究进展 | 第22-25页 |
| ·银铜双金属团簇存在的问题及本课题的提出 | 第25-26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26-28页 |
| 第2章 理论基础和实验方法 | 第28-46页 |
| ·引言 | 第28页 |
| ·薛定谔(Schr dinger)方程 | 第28-29页 |
| ·Hartree-Fock 方法 | 第29-31页 |
| ·Born-Oppenheimer 近似 | 第29页 |
| ·Hartree-Fock 方程 | 第29-30页 |
| ·Post Hartree-Fock 方法 | 第30-31页 |
| ·密度泛函理论(DFT) | 第31-34页 |
| ·Thomas-Fermi 模型 | 第31-32页 |
| ·Hohenberg-Kohn 定理 | 第32-33页 |
| ·Kohn-Sham 方程 | 第33-34页 |
| ·交换相关泛函 | 第34页 |
| ·含时密度泛函理论(TD-DFT) | 第34-38页 |
| ·含时 Kohn-Sham 方程 | 第34-37页 |
| ·含时 Kohn-Sham 方程的线性响应 | 第37-38页 |
| ·密度泛函理论应用 | 第38页 |
| ·相关软件简介 | 第38-39页 |
| ·团簇模型 | 第39-43页 |
| ·电子壳层结构和凝胶模型 | 第39-40页 |
| ·软球模型 | 第40-41页 |
| ·团簇模型的建立 | 第41-43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43-46页 |
| ·双金属团簇的制备 | 第43-44页 |
| ·太阳能电池的制备 | 第44-45页 |
| ·双金属团簇性能及太阳能电池的表征 | 第45-46页 |
| 第3章 7个原子银铜纳米团簇结构、电子和光学性能 | 第46-76页 |
| ·原子空间排布对银铜纳米团簇结构、电子性能和光学吸收的影响 | 第46-60页 |
| ·引言 | 第46-47页 |
| ·模型和计算方法 | 第47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47-60页 |
| ·银铜纳米团簇中多激子产生对光学性能的影响 | 第60-74页 |
| ·多激子产生对不同成分银铜纳米团簇光学性能的影响 | 第60-70页 |
| ·异构掺杂中多激子对光学性能的影响 | 第70-7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4-76页 |
| 第4章 8个原子银铜纳米团簇光学吸收、拉曼及红外光谱 | 第76-108页 |
| ·引言 | 第76页 |
| ·模型与计算方法 | 第76-77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77-106页 |
| ·能量 | 第77-80页 |
| ·Cu_8和 Ag_8团簇的光学吸收谱 | 第80-84页 |
| ·Cu_8和 Ag_8团簇的拉曼光谱 | 第84-88页 |
| ·Cu_8和 Ag_8团簇的红外光谱 | 第88-91页 |
| ·8 个原子 Ag-Cu 团簇的光学吸收谱 | 第91-97页 |
| ·8 个原子 Ag-Cu 团簇的拉曼光谱 | 第97-101页 |
| ·8 个原子 Ag-Cu 团簇的红外光谱 | 第101-10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06-108页 |
| 第5章 13个原子银铜纳米团簇的结构、电子、光学和磁学性能 | 第108-136页 |
| ·成分对银铜纳米团簇的结构、电子、光学和磁学性能的影响 | 第108-119页 |
| ·引言 | 第108-109页 |
| ·模型与计算方法 | 第109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109-114页 |
| ·Ag-Cu 纳米团簇的光学吸收谱,拉曼谱和红外谱 | 第114-117页 |
| ·Ag-Cu 团簇的铁电性和磁性 | 第117-119页 |
| ·形状和单原子掺杂对银铜纳米团簇的结构稳定性和光学性能的影响 | 第119-134页 |
| ·引言 | 第119-120页 |
| ·模型和计算方法 | 第120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120-13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34-136页 |
| 第6章 55个原子银铜纳米团簇的结构稳定性、光学吸收和磁学性能 | 第136-150页 |
| ·引言 | 第136页 |
| ·计算模型与方法 | 第136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136-148页 |
| ·结构稳定性 | 第136-137页 |
| ·掺杂和电荷对光学吸收性能的影响 | 第137-144页 |
| ·掺杂和电荷对磁学性能的影响 | 第144-14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48-150页 |
| 第7章 尺寸对银铜纳米团簇的光学吸收、拉曼和红外光谱的影响 | 第150-166页 |
| ·引言 | 第150页 |
| ·计算方法 | 第150-151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151-164页 |
| ·团簇结构 | 第151页 |
| ·尺寸对 Ag-Cu 团簇光学吸收性能的影响 | 第151-157页 |
| ·尺寸对 Ag-Cu 团簇拉曼光谱的影响 | 第157-159页 |
| ·尺寸对 Ag-Cu 团簇红外光谱的影响 | 第159-16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64-166页 |
| 第8章 过渡金属掺杂对银金属纳米链光学性能的影响 | 第166-174页 |
| ·引言 | 第166页 |
| ·计算模型与方法 | 第166-167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167-17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73-174页 |
| 第9章 金银铜团簇的制备与光学吸收性能以及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| 第174-182页 |
| ·引言 | 第174页 |
| ·实验部分 | 第174-175页 |
| ·结果分析与讨论 | 第175-180页 |
| ·Ag、Au、Cu、Ag-Au 和 Ag-Cu 团簇的性质 | 第175-176页 |
| ·太阳能电池的性能 | 第176-178页 |
| ·讨论 | 第178-18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80-182页 |
| 结论 | 第182-18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86-206页 |
|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的会议 | 第206-208页 |
| 致谢 | 第208-21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