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1 绪论 | 第11-22页 |
·引言 | 第11-12页 |
·锂矿石资源概述 | 第12-14页 |
·锂矿石资源分布 | 第12-13页 |
·锂矿石资源分布特点 | 第13页 |
·锂矿石矿物种类及性质 | 第13-14页 |
·锂辉石矿选矿研究现状 | 第14-20页 |
·锂辉石选矿方法 | 第14-17页 |
·锂辉石浮选药剂 | 第17-19页 |
·锂辉石浮选新技术 | 第19-20页 |
·研究意义、内容和目标 | 第20-22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20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20-21页 |
·研究目标 | 第21-22页 |
2 矿样、试剂、仪器和研究方法 | 第22-29页 |
·矿样及制备 | 第22-24页 |
·试验试剂及仪器 | 第24-26页 |
·试验药剂 | 第24页 |
·主要仪器设备 | 第24-26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26-29页 |
3 锂辉石、长石和石英的可浮性研究 | 第29-40页 |
·捕收剂筛选试验 | 第29页 |
·Fe~(3+)、Ca~(2+)及Mg~(2+)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| 第29-35页 |
·Fe~(3+)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| 第30-32页 |
·Ca~(2+)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| 第32-33页 |
·Mg~(2+)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| 第33-35页 |
·Na_2CO_3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| 第35-37页 |
·人工混合矿浮选试验 | 第37-3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4 矿物与药剂作用机理研究 | 第40-71页 |
·矿物晶体结构、表面特征及其可浮性 | 第40-42页 |
·Fe~(3+)、Ca~(2+)、Mg~(2+)对矿物活化机理 | 第42-49页 |
·矿物经Fe~(3+)、Ca~(2+)、Mg~(2+)活化后表面动电位 | 第42-45页 |
·Fe~(3+)、Ca~(2+)、Mg~(2+)对矿物的活化作用机理 | 第45-49页 |
·Na_2CO_3抑制剂作用机理 | 第49-51页 |
·矿物与NaOL作用机理 | 第51-69页 |
·NaOL的溶液化学性质 | 第51-52页 |
·NaOL作用前后矿物表面动电位 | 第52-54页 |
·金属离子对NaOL在矿物表面吸附量的影响 | 第54-55页 |
·NaOL作用前后矿物表面芘荧光探针 | 第55-57页 |
·NaOL作用前后矿物红外光谱 | 第57-61页 |
·NaOL作用前后矿物X射线光电子能谱 | 第61-65页 |
·NaOL作用前后矿物扫描电子显微镜 | 第65-66页 |
·矿物与NaOL作用机理探讨 | 第66-6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9-71页 |
5 实际矿石选矿试验 | 第71-101页 |
·矿石性质 | 第71-77页 |
·原矿X荧光光谱分析 | 第71页 |
·原矿多元素分析 | 第71页 |
·矿石X衍射分析 | 第71-72页 |
·矿石中矿物特征 | 第72-77页 |
·原则工艺流程确定 | 第77-78页 |
·磁选除铁试验 | 第78-82页 |
·磨矿曲线试验 | 第78-79页 |
·磨矿细度试验 | 第79-81页 |
·弱磁选强度试验 | 第81-82页 |
·云母浮选试验 | 第82-85页 |
·云母浮选探索试验 | 第82-83页 |
·云母浮选开路试验 | 第83-85页 |
·锂辉石浮选试验 | 第85-93页 |
·Na_2CO_3用量试验 | 第85-86页 |
·NaOH用量试验 | 第86-87页 |
·混合捕收剂用量试验 | 第87页 |
·锂辉石粗选时间试验 | 第87-88页 |
·锂辉石浮选开路试验 | 第88-89页 |
·锂辉石浮选闭路试验 | 第89-93页 |
·长石和石英浮选分离试验 | 第93-100页 |
·探索试验 | 第93-94页 |
·酸性环境中长石石英的分离 | 第94-10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00-101页 |
6 结论 | 第101-103页 |
致谢 | 第103-10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4-109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| 第10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