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1-5页 |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1 引言 | 第11-21页 |
·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1-13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9页 |
·对采动覆岩结构破坏特征的研究 | 第13-14页 |
·对采动裂隙带瓦斯渗透、扩散理论的研究 | 第14-15页 |
·对抽采技术进行的研究 | 第15-18页 |
·对综放开采的研究 | 第18-19页 |
·本文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9-21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9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9-20页 |
·论文特色与创新 | 第20页 |
·研究思路 | 第20-21页 |
2 综放开采特点 | 第21-29页 |
·放顶煤开采技术原理 | 第21-22页 |
·余吾煤业N2202工作面综放开采特点 | 第22-28页 |
·N2202工作面概况 | 第22-23页 |
·N2202工作面煤层地质情况 | 第23-24页 |
·N2202工作面综放开采情况 | 第24-25页 |
·N2202综放面通风系统 | 第25-2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3 N2202综放面采空区“两带”动态发育特征的数值模拟 | 第29-41页 |
·建模过程 | 第29-33页 |
·建模规划 | 第29页 |
·确定模型连续体划分原则 | 第29-30页 |
·模型测量线与测量点的选择 | 第30-31页 |
·模型边界设定 | 第31页 |
·模型所需力学理论 | 第31-33页 |
·综放开采采空区上覆岩层发育特征模拟 | 第33-35页 |
·N2202综放面开采“两带”高度理论确定 | 第35-40页 |
·垮落带高度的确定 | 第35-37页 |
·裂隙带高度的确定 | 第37-4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0-41页 |
4 N2202综放面裂隙带抽采技术研究 | 第41-75页 |
·水平分支井裂隙带抽采技术 | 第41-50页 |
·技术总体目标 | 第41页 |
·钻孔施工简介 | 第41-42页 |
·钻井区地质概况 | 第42-45页 |
·设计依据及基本参数 | 第45-47页 |
·随工作面切入分支井距离抽采参数考察 | 第47-48页 |
·1#井与 2#井抽采效果对比 | 第48-49页 |
·总体抽采效果考察 | 第49-50页 |
·千米钻机裂隙带抽采技术 | 第50-57页 |
·技术背景及总体目标 | 第50-51页 |
·钻孔施工简介 | 第51-52页 |
·施工设计参数 | 第52-53页 |
·抽采参数考察 | 第53-54页 |
·回归统计分析 | 第54-57页 |
·高位钻场裂隙带抽采技术 | 第57-62页 |
·设计参数 | 第57-58页 |
·抽采参数考察分析 | 第58-62页 |
·低位裂隙孔抽采技术 | 第62-68页 |
·施工设计参数 | 第63-64页 |
·施工设计参数的优化 | 第64-65页 |
·抽采效果考察 | 第65-68页 |
·上隅角顶板插管抽采技术 | 第68-73页 |
·上隅角插管设计参数的确定 | 第68-70页 |
·上隅角插管抽采参数考察 | 第70-71页 |
·上隅角插管抽采参数统计分析 | 第71-7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3-75页 |
5 N2202工作面裂隙带空间协同抽采及效果检验 | 第75-87页 |
·裂隙带抽采方式协同 | 第75-81页 |
·裂隙带抽采方式抽采量协同 | 第75页 |
·五种抽采方式空间协同 | 第75-81页 |
·五种采动裂隙带抽采钻孔协同抽采效果 | 第81-84页 |
·抽采率对比分析 | 第81-83页 |
·上隅角瓦斯浓度变化分析 | 第83-84页 |
·工作面产量变化情况 | 第8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4-87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87-89页 |
·结论 | 第87-88页 |
·展望 | 第88-8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9-93页 |
作者简历 | 第93-95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9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