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行开采层间岩层移动规律及上部煤层开采影响分析
致谢 | 第1-5页 |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1 绪论 | 第10-16页 |
·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10页 |
·采空区上覆岩层移动变形规律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·覆岩移动变形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·覆岩移动变形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·上行开采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·上行开采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·上行开采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页 |
·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14-16页 |
2 同家梁矿概况 | 第16-21页 |
·同家梁矿工程概况 | 第16页 |
·层间岩层组成 | 第16-18页 |
·层间岩层的物理力学性质 | 第18-19页 |
·坚硬层间岩层岩性特征分析 | 第1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9-21页 |
3 坚硬顶板岩层破坏力学模型 | 第21-34页 |
·薄板的力学模型 | 第21-25页 |
·薄板的条件分析 | 第21页 |
·力学模型坐标系统的建立 | 第21-22页 |
·薄岩板的挠度分析 | 第22-25页 |
·中厚板的力学模型 | 第25-32页 |
·中厚板的条件分析 | 第25页 |
·模型的建立 | 第25-26页 |
·四边简支厚板基本关系分析 | 第26-32页 |
·同家梁矿层间岩层变形分析 | 第32-3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4 层间岩层结构对上行开采影响分析 | 第34-53页 |
·上行开采的主要影响因素 | 第34-35页 |
·层间距 | 第34页 |
·下部煤层的采高 | 第34页 |
·采煤方法 | 第34-35页 |
·层间岩层的岩性及层间结构 | 第35页 |
·煤层倾角 | 第35页 |
·稳定时间 | 第35页 |
·层间岩层破坏及移动的规律 | 第35-38页 |
·坚硬覆岩破坏与移动的一般规律 | 第36-38页 |
·上行开采与覆岩破坏关系分析 | 第38页 |
·同家梁矿12~#煤层采空区覆岩破坏高度计算 | 第38-40页 |
·垮落带高度的确定 | 第38-39页 |
·导水裂缝带高度的确定 | 第39-40页 |
·层间岩层破坏及移动探测分析 | 第40-45页 |
·EH-4电磁成像系统探测机理 | 第40-41页 |
·采空区覆岩电阻率特征 | 第41页 |
·同家梁矿408盘区12~#煤层采空区探测情况 | 第41-42页 |
·探测结果与分析 | 第42-45页 |
·8~#煤层底板移动与变形分析 | 第45-52页 |
·采动覆岩层内部点的下沉分析 | 第45-47页 |
·岩层内部的主要影响半径及水平移动系数分析 | 第47-49页 |
·岩层内部的位移分析 | 第49页 |
·岩层内部的倾斜和曲率 | 第49页 |
·8~#煤层底板下沉变形预测分析 | 第49-5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5 上行开采对层间岩层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| 第53-64页 |
·模型建立 | 第53-54页 |
·数值模拟方案 | 第54-56页 |
·模型方案设计 | 第54-56页 |
·监测点的布设 | 第56页 |
·数值模拟分析 | 第56-63页 |
·上行开采过程中层间岩层竖向移动规律 | 第56-58页 |
·层间岩层随深度变化移动变形规律 | 第58-61页 |
·不同开采方案对比分析 | 第61-6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3-64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64-65页 |
·结论 | 第64页 |
·展望 | 第64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68页 |
作者简历 | 第68-70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70页 |